等待的蠕蟲迎來了美味的誘餌……
一種可怕的捕食者潛伏在印度尼西亞海域,它的下顎長著鋒利的尖刺。倒霉的魚蝦——即或它們自己也是正在尋找獵物的捕食者——一旦被捕已逃無可逃。這個可怕的捕食者的顎部撕咬獵物是如此突然而猛烈,獵物可能會被瞬間切成兩半,就像被仿生的海洋斷頭台殺死一樣。
海洋裏到處都是可怕的捕食者,但這個捕食者特別奇怪:它不是聰明的頭足類動物(章魚和烏賊),也不是複雜的鯨類動物(海豚和鯨魚),也不是偏執狂的板鰓類動物(鯊魚和鰩魚)。
它是一種蠕蟲。
凖確地說,這是一種多毛類蟲(polychaete),是一種生活在海洋(偶爾也生活在陸地上)的毛足蟲(bristled worm),和我們在自家花園裏發現每天蠕動的環節動物相差很遠。
巴西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Federal University in Rio de Janeiro)無脊椎動物系的兼職教授讚諾爾(Joana Zanol)說,”海生蠕蟲一點也不會讓人生厭,它們和蚯蚓非常不同,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顏色,生活在各種各樣的棲息地,”
她說, “我在大學本科時就開始探索海生蠕蟲的進化過程,觀察它們的系統進化樹狀圖——我發現自己被它們豐富的多樣性所迷倒了,自此就陷入了這些奇怪動物的研究中。”
而博比特蟲(學名擬鱗磷沙蠶(Eunice aphroditois),也被稱為沙前鋒)是海生蠕蟲中最奇怪的一種。其長度可達3米,這個以伏擊方式捕食的蠕蟲把自己長長的身體埋在沙子裏,只伸出口器在外。晚上,它張開嘴和五個觸角……靜靜等待著。任何不幸的動物——無論是魚還是蝦,蝸牛還是烏賊——只要觸動了它敏感的觸角,就會被它帶有一對銳刺的口器攻擊後吞噬。博比特蟲這張可怕的嘴位於其閃光的彩虹色的分節弓形身體的末端。
“博比特”(Bobbit)這個暱稱可以指各種各樣的大形沙蠶類蟲,它們有著相同的生活方式和外表:它們把自己長長的身體藏在岩石、珊瑚或海底沉澱物中,在晚上伏擊獵物。但典型的”博比特蟲”是擬鱗磷沙蠶。雖然生物學家早在1790年就知道這種生物的存在,但是要到1996年一本野外冒險指南才給它起了這樣一個陰險的綽號,影射約翰和洛蕾娜•博比特夫婦(John and Lorena Bobbitt)。千禧一代人可能沒聽說過這對夫婦——但可以上網去查查。(譯注:1993年遭受丈夫約翰家暴的洛蕾娜趁丈夫熟睡時割下其生殖器,此案件轟動一時。)這就產生了一個廣為流傳的神話,即雌性博比特蟲會切斷雄性的生殖器,然後餵養其後代蠕蟲。這當然不是真的,博比特蠕蟲不僅沒有陰莖,而且通常是雌雄同體。
對於這樣一種聲名狼藉、能力非凡的動物,雖然在野外活動指南和動物愛護者博客中聲名遠揚,但卻非常罕見。讚諾爾最近在《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的資助下前往東帝汶探查,但沒有找到一隻博比特蟲。
她說,”很久以來我一直試圖親眼看到博比特蟲,”她甚至還沒見過生活在靠近她家鄉的巴西沿海海域的兩種沙蠶類蟲。”我從來沒有見過活著的大型樣本——除了在博物館裏。”
沙蠶類蟲是如此的神出鬼沒,如果在幼蟲時候被意外引進,並生活在水族箱的珊瑚或岩石中,可以在水族箱裏藏身數年不被人發現。它們白天可以安穩地躲藏起來,夜間再出來捕魚。已經有多宗個案,水族箱裏的魚連續幾年甚至十餘年神秘消失,原因不明,直到這種蠕蟲被發現。
2013年,位於英國薩里郡(Surrey)沃金(Working)的邁登黑德水上運動中心(Maidenhead Aquatics)的工作人員發現了一條一米長的蠕蟲,他們估計這條蠕蟲已經在水箱裏生活了10年沒被人發現。2009年,在紐基(Newquay)的藍礁水族館(Blue Reef Aquarium)發現了一條更大的蠕蟲,它一直在吞噬魚類,甚至咬碎了魚缸裏放置的一些珊瑚礁石;工作人員給它起了個綽號叫”巴里(Barry)”。在更遠的地方,2009年,人們在日本瀨戶漁港(Seto Fishing Harbour)的一個系泊筏上發現了一條3米長的蠕蟲——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蠕蟲樣本。
水族館魚缸裏的秘密狩獵為大眾提供了生動有趣的新聞故事,但這些蠕蟲在很小的時候已具長途跋涉的能力——尤其是在幼蟲階段,它們可能懸浮在水體中,而不是埋在沙子裏——意味著他們具備蔓延到世界各地的可能性,恐怕不是好事。
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海洋生物系副教授舒爾茨(Anja Schulze)說, “其他多毛綱的蠕蟲已經由運輸船的壓艙水(ballast water)或水族貿易成為了入侵物種(invasive species),如果博比特蟲也由同樣的方式入侵,可能對當地物種造成很大的損害。但我們還不知道實際情況,因為我們對這種動物的整體了解太少。”
我們不知道這種蠕蟲是如何繁殖的,為什麼它們有彩虹般的色彩,它們能活多久,長得多快。如果個子小的總是比個子大的年幼,它們有多少不同的相關物種?種類分佈情況怎樣?或者它們的數量有多豐富?對於一種這麼有名的蠕蟲,我們仍然知之甚少。
舒爾茨說,”部分原因是在實驗室環境下的研究並不容易:飼養它們的幼蟲並把它們撫養到性成熟的年齡也不容易,”因此,就目前而言,它們的繁殖仍然是一個謎——儘管有個暗示性的綽號。
讚諾爾說,如果各種條件都很理想,她將有能力在實驗室裏培育這些蠕蟲,盡可能多的對其野外標本進行DNA排序,利用這些數據計算出其家族樹狀圖譜,然後以此了解其全球分佈格局——像這樣的工作她在其他相關蠕蟲身上已經做了十多年。
不過在研究完成之前,博比特蟲能把魚撕咬成兩半的可怕形像早已惡名在外。
……如果這還不足以讓你毛骨悚然,看看去年瑞典生物學家們在《自然》(Nature)雜誌上宣佈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已知”博比特蟲”:一個滅絶4億年的巨大的多毛類蠕蟲化石,生物學家將其命名為”韋伯斯特歐普利昂•阿姆斯特朗”(Websteroprion armstrongi),它的下顎比今天存在的”博比特蟲”大好幾倍。它與現代的擬鱗磷沙蠶並不是同一科,而是屬於與巨型蠕蟲家族有關的一個分支。
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岩石圈和生物圈科學系教授埃里克森(Mats Eriksson)說,”因為蠕蟲的身體唯一能變成化石的部位是其下顎,我們這些死硬的書呆子專家們就專注於此,因為它們包含所有蠕蟲進化歷史的線索。” 埃里克森也是該研究的第一作者。
“老實說,我不太喜歡蠕蟲的生活方式——它們很有趣,但我也覺得它們很噁心——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作為古生物學家我感到很幸運,因為這些已經滅絶的巨型蠕蟲早已死亡,變成了石頭。”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5/08/2025 11:00AM
04/08/2025 05:00PM
04/08/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