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戰10月再起波瀾。9日,北京突然宣布收緊稀土出口,引發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大動作反彈,他宣稱將從11月1日起,對所有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
中美雙方隨後似乎又各自將姿態放緩,表示商談空間仍在,或一直存在,暗指對方才是貿易戰風波又起導致市場不安的肇事者。據此,有分析指中國達成「稀土戰略壟斷」是中國國家戰略的成果,但外界更關注,在「特朗普2.0」向全球開啟的關稅戰中,中國似乎是其最強硬的對手又或者是最高調強勢回應特朗普關稅大戰,。
《華爾街日報》近日報導分析稱,中國通過對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觀察已有效識破特朗普的「交易政治」風格及戰略,在應對特朗普2.0開啟的貿易戰當中,積極遊說白宮做出重大讓步,公開明確「反對台灣獨立」,以此作為交換美中貿易協議的條件。
中國是否已經拿捏了特朗普的談判戰略,掌握了美中貿易戰的主動權?或者是沒意料到美國的反彈如此之大?誤判了手上的稀土足以反制特朗普的關稅大刀?而此次風波似乎也將影響韓國舉行的APEC峰會,雙方原本已經基本確定的碰面又被打上了問號。
據此,美國智庫太平洋論壇(Pacific Forum)兼任資深研究員藍若思(Elisabeth Larus)教授向BBC中文說,中國的領導人或許能夠洞察特朗普的自負(vanities)與脆弱之處,但他們也很可能誤判了特朗普:「特朗普與強勢的男性領導人相處融洽,直至他們試探他的耐心,屆時他便會猛烈回擊。中南海也該留意這一點。」
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 (Atlantic Council) 全球中國中心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則向BBC中文評論道:「雙方似在進行一場高風險的『膽小鬼遊戲』。」他解釋,「雙邊關係中總存在摩擦,是否將其放大成政治問題,更多是取決於政治決定,而非單純的政策因素。」
對此,宋文笛也向BBC中文解析特朗普的戰略之一是「主導權測試」,若中國在特朗普威嚇之下服軟,特朗普可為未來數月美中關係定調。但北京讓步的可能性卻不高:「特朗普或許想要藉此得分,但中國不太可能讓步——這已經是習近平連續執政第13個年頭,他沒有一定靠要一場與特朗普的雙邊峰會來證明自己。」
即將到來的韓國APEC峰會,原本規劃中的「特習會」是否如期已經轉為不明朗。
特朗普上週末通過社交媒體宣布,從11月1日起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0%關稅,回應中國對稀土礦產相關技術的出口管制。
稀土礦產是從消費電子產品到軍事裝備的關鍵材料。特朗普在Truth Social平台上表示,中國的行動「極其激進」,並指責其「壟斷全球供應」。數日後,他又表示不必太擔心,一切將順利解決。
中國控制全球超過90%的稀土加工產能,商務部將這些相關進出口管制措施描述為符合國家安全的合法保障,而非針對特定國家的報復。
美中雙邊關係的這一發展反映出競爭格局的激烈程度。
分析最新「戰況」,彭博新聞稱,中國的反擊看似贏了面子,卻是輸了裡子,因為中國市場和消費者信心受到的衝擊更大,美國進口商也會將加速尋找替代供應來源及供應鏈。中國專家,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中國計劃主任孫韻稱北京似乎已「養成危險的新習慣,總是低估華府報復的意願和能力。」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指出,白宮正在準備一系列報復措施。
然而,也有專家強調,從美中貿易戰很難確切知道中國或美國誰成為主導者或佔上風,但顯而易見的是,雙方正處於激烈的針鋒相對的局面。雙方似乎都認為,未來誰能精準地脫鉤,終結依賴對方的局面,誰就是贏家:「兩國都認為自己能承受比對方更大的痛苦。或許這是談判過程的一部分。即便如此,北京和華盛頓日益劇烈的交鋒將為全球市場經濟帶來更多波動不安。」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莊嘉穎告訴BBC中文。
因此,有分析指出,北京的行動是基於對特朗普風格及戰略的長期觀察,包括其在關稅、科技戰和新冠疫情中的應對模式,這些經驗累積使中國更能應對特朗普第二任期。特朗普2.0第二任期初期尋求類似第一任期的「快速採購協議」,重點在於大豆等大宗商品購買,以滿足農業州選民需求。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則利用集中決策機制展現一步步表現立場。
但全球市場對於美中貿易戰帶來的不穩定性反應激烈。譬如,特朗普強勢回應中國稀土管制之後,美國股市蒸發2兆美元,加密貨幣出現史上最大規模的19億美元清算。有分析稱,市場反應讓特朗普放緩姿態放緩,而中國的貿易戰政策則幾乎不受(或不在乎)市場反應影響。以稀土為例,中共對國有企業的嚴密掌握輔以嚴格的媒體控制,使經濟政策不受民間投資者的影響,中南海集中決策的體系,是民主國家美國難以複製的戰略。
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曾在一份報告總結稱中國已從「學生變成教授」。他認為,自新冠開始後,中國在過去五年系統強化了抵禦美國貿易與戰略壓力的能力。中國自習近平上台以來,從「被動自信」(reactive assertiveness)——即僅在感受到威脅時才回擊——轉向「機會主義積極」(opportunistic activism),積極抓住機會擴大影響力。
何瑞恩認為這一轉變與中國相對實力的增長有關,特朗普第一任期,美中貿易戰開打,這場大戰反而加速了習近平中國需要「自力更生」的議程及野心。
自此,中南海利用美中貿易戰鞏固國內民族主義,同時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北京也因此更有底氣「武器化」那些在供應鏈上能掌握的的牌,譬如當下的稀土。何瑞恩強調,這意味中國不再是「學生」,而是「教授」——主導談判節奏,並迫使美國適應其崛起。
中國外交部回應特朗普的關稅宣布,表示「若華盛頓選擇對抗,北京將相應應對」。甚至也有分析解釋,特朗普的強勢回應,意在消除「TACO」(特朗普總是臨陣退縮,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的標籤。
藍若思教授向BBC中文解釋,她同意中南海已熟稔特朗普交易模式的分析,原因之ㄧ是習近平在特朗普第一任期中觀察過他四年,並在特朗普今年就職後的幾個月內目睹他急速推進若干政策。但藍若思仍強調,中南海或該注意到特朗普的決策時而「不可預測」,「而且特朗普是願意被少數有影響力的聲音改變想法,無論是史蒂芬·米勒 (Stephen Miller,現任白宮副幕僚長)、蘿拉·盧默(Laura Loomer,特朗普的極右翼盟友),還是先前的馬斯克。」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5/10/2025 05:00PM
15/10/2025 05:00PM
15/10/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