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在憲法法庭的八年,前大法官黃虹霞有許多風光往事。
現年71歲的她,是台灣第一位律師出身的大法官,前年屆滿卸任。她在任內參與多起台灣重大釋憲案,包含宣告《不當黨產條例》合憲,認定國民黨應返還在威權統治時期不當取得的財產。
她也為無數窮盡救濟手段、而提起釋憲聲請的一般人民寫下判決。卸任前,她以《憲法》應保障人民訴訟權為由,使一樁纏訟27年的司法冤錯案,得以提起再審,當事人最終被法院宣告無罪。
但過去十個月,這個曾使她自豪的憲法法庭,卻近乎停擺、失去審理和釋憲的功能。
黃虹霞向BBC中文說,「大法官要獨立於政治,憲法法庭不能運作,就是偏了,沒有盡到保護人民的責任。」
台灣憲法法庭負責審查法律是否違憲,過去曾促成「萬年國會」改選、推動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及廢除「父權優先條款」等,深刻影響社會進程。
但自去年10月底,憲法法庭七位大法官任期屆滿卸任後,卻遲遲無法補足缺額。
台灣憲法法庭由15名大法官組成,依據「任期交錯制」,每4年更換半數,任期為8年。
當大法官有缺時,總統有大法官提名權,其提名的大法官人選,須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這個制度設計,是透過行政權與立法權的相互制衡,以確保大法官的公正性與獨立性。
但總統賴清德上任後,台灣立法院朝小野大,政治衝突頻繁,其兩度提名的七名大法官人選,分別在去年8月、今年7月,全數由國民黨與民眾黨佔多數的立法院否決。
台灣並非第一次面臨國會多數陣營與總統黨籍不同,在野黨對於大法官人選意見與總統不一致的情況。
2007年,前總統陳水扁第二個任期時,國民黨為國會多數,民進黨籍的陳水扁提名的八位大法官中,有四位未通過國會同意任命,直到下一任總統馬英九上任後才重新提名、任命。
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研究員蘇彥圖向BBC中文表示,「這次狀況比過往更為極端」,大法官人事權被政黨用於政治攻防,不僅對司法獨立性產生挑戰,也直接造成憲法法庭超過十個月「陷入被癱瘓的狀態」。
蘇彥圖解釋,去年底台灣立法院通過的《憲法訴訟法》修正案提高憲法裁判門檻,憲法法庭參與評議的大法官須至少「十人」、並有「九名」以上同意才可宣告違憲,目前憲法法庭仍可持續收受民眾與各機關的釋憲聲請,但僅剩八位大法官在任的憲法法庭,只能初步決定案件「不受理」,無法達到進行實質違憲審查的基本開會人數。
這意味著憲法法庭失去「釋憲」功能。
根據司法院《憲法法庭月報》最新統計,2021年至2023年,憲法法庭每年平均作出18起判決;但自2024年十一月至今年七月,釋憲判決或實體裁定數字維持掛零。
曾參與多起憲法訴訟律師洪偉勝向BBC中文指出,去年11月起,大法官就沒做成任何解釋,唯一能做的是裁定不受理案件,「這比完全停擺更不理想」,如果大法官滿額、涵蓋更多元聲音,即使三名大法官決定「不受理」案件,民眾還可以期待其他十二位、有較高機會提出不同意見。
憲法法庭設有審查庭,由三位大法官組成,負責初步審查聲請案件,可以決定案件「不受理」,若有三人以上反對,則會進行全體大法官的評議。審查庭任一大法官認為案件應受理,則會將案件送交全體大法官進行評議,以多數決決定是否受理。
憲法法庭被視為台灣憲政體制的「最後守門員」,負責確保「憲法的最高性」,審查法律或行政命令是否牴觸《憲法》。若判定違憲,相關法條將失效。
大法官解釋或憲法法庭判決,讓法律條文能符合時代變遷,保障人民基本權利。例如1990年台灣邁向民主化之際,大法官為第一屆多年未被改選的中央民代設下了確切退職期限,促成國會全面改選。
近年更有不少大法官裁定《民法》條文違憲,保障人民平等權的案例,包含廢除「父權優先條款」,使女性有繼承權、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行使親權「不再以父親意見為主」,以及宣告「禁止同性結婚」違憲,使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
前大法官黃虹霞向BBC中文表示,憲法法庭對多數人可能陌生,以為憲法法庭只處理政治紛爭,但其實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民眾,嘗試透過聲請釋憲捍衛自身權益。
「許多人以為,自己跟法院永遠不會有關係,但任何人都可能遭受權利侵害,我們案件其實九成以上都是人民申請案。」
黃虹霞說,其先前透過釋憲救援的冤錯案,在最高法院宣判那日,她也去到現場,當天當事人得知無罪結果,眼匡發紅泛淚,「很多人像他這樣,很苦有冤屈,」透過此案,她也更確信大法官的職責,是實際讓人民能夠獲得權利保障。
「每一個案件都很重要,人民要到憲法法庭來,要先打訴訟、窮盡各種救濟管道,經歷了很長段時間。」
根據司法院2022年起的統計,近三年來,憲法法庭收到的案件,由人民提出聲請的比例超過98%。
憲法法庭人事卡關,也意味著案件已被受理的聲請者,短期內無法等到釋憲結果。
黃虹霞為2015年由前總統馬英九所提名的大法官,已於2023年卸任,但她任內受理的聲請案,還有六件因為大法官無法開會評議而懸宕,她認為這嚴重損及人民權益,人民往往都是經過多年訴訟程序,最後才會向大法官聲請釋憲。
「大法官的職務是維護憲法、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無論如何,都不該停下來。」
值得留意的是,司法院七月時表示,目前有88件已經受理的釋憲案,無法進入實質審理程序。這其中包括未成年子女的收養限制、勞工加班資格認定、言論自由案件,以及近期受到關注的「性暴力追訴時效是否違憲案」。
2024年3月憲法法庭受理的「性暴力追訴時效是否違憲案」,是台灣首次由性暴力倖存者集體向憲法法庭爭取權益救濟的行動,該案有多名兒少性侵害倖存者參與釋憲,其主張2006年以前的性暴力案件追訴期僅有20年,但許多受害者事發時為國小或幼稚園學童,成年後才敢求助,卻因為超過追訴時效而被法律排除,無法對加害人提出告訴。
該案參與釋憲的當事人與婦女團體日前曾舉行記者會,呼籲立委應積極行使同意權,讓大法官有足夠人數開會,其案件能被審理。
不少法學專家都已公開指出,憲法法庭停擺產生的政治效應不容忽視。
司法權是台灣憲政運作核心的五權之一,可透過司法審查檢視行政立法部門行為是否合憲,進行制衡、防止政府權力過度集中。
蘇彥圖表示,憲法法庭功能包含審理行政跟立法機關間的爭議,其可作為中立第三方的角色,透過解釋憲法、統一法律解釋等職權,化解行政立法在預算、人事同意權、職權行使等方面的衝突,維護權力分立與制衡原則。
他解釋,台灣現在為分立政府,行政、立法部門由不同政黨掌握控制權,憲政衝突會更為明顯,憲法法庭一但停擺,意味失去一種仲裁機制,可能導致爭議進一步擴大,「對民主憲政是很大的挑戰」。
去年憲法法庭就曾針對立法院通過的「國會改革法案」進行憲法審查,宣判部分條文違憲。
其實,民主國家的運作,行政權也需憲法制衡,防止其濫權。
洪偉勝指出,立法院杯葛大法官人事,導致憲法法庭無法運作,也可能造成行政權擴張,「如果朝野對抗的態勢持續發展,執政黨一樣有可能違憲,其可以不提名人事、不編預算,不副署跟公布立法院通過的法律。」
值得留意的還有,這兩次賴清德提名的大法官包含司法院正副院長人選,由於司法院長由大法官出任,前司法院長也在去年十一月屆滿卸任,目前司法院正副院長都仍懸缺,只有代理院長跟副秘書長在職。
洪偉勝指出,代理院長僅是過渡性質,司法院負責司法行政及相關政策,司法院長懸缺對行政量能產生影響,代理者領導權威跟正當性不足之下,也難以推動重大政策。
前司法院長許宗力任內,曾承諾成立北部少年及家事法院,強化少年保護,但該政策爭議高,相關規劃須繼任者有改革決心;另外司法院先前提出的刑事案件妥適量刑法、精神衛生法強制住院法官保留等法案,都因屆期不連續需要重新送審,司法院長空缺使外界對於延續改革或作出新的決策產生疑慮。
大法官人事懸宕所造成的僵局,有何解方?
黃虹霞認為,現任大法官應積極行使職權,憲法法庭能直接拒絕適用新修的《憲法訴訟法》,讓八名大法官回到舊法不受評議人數門檻限制的情況,繼續受理與評議案件。
黃虹霞主張新修的《憲法訴訟法》有違憲疑慮,大法官評議人數門檻過高,剝奪人民受憲法保障之訴訟權。
她解釋,憲法法庭的責任是維護民主憲政合理運作,大法官具備一定自主權,法律位階的《憲法訴訟法》若牴觸《憲法》應視為無效,也有權拒絕適用現行法律,持續受理釋憲聲請案。
日前憲法法庭不受理案件的協同意見書,也有三名大法官指出《憲法訴訟法》提高憲法法庭參與評議及作成裁判的最低人數門檻,對憲法法庭得否受理、得否為違憲宣告等審判權核心事項造成嚴重限制。
洪偉勝指出,大法官在憲法審判權的行使範圍與程序規範有一定自主空間,要以現有人數宣告《憲法訴訟法》違憲有可能,但「需要大法官的勇氣」,憲法法庭內部也有不同意見,「主要是擔心社會觀感,不是投票產生的大法官,怎麼可以否定多數民意?」
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向BBC中文表示,目前大法官近半缺額,部分專家提出憲法法庭可直接宣告《憲法訴訟法》違憲,有危司法威信跟公正,正當性也不足,「憲法法庭不能運作是政治部門惹的禍」,能解決僵局的並非大法官,而是取決總統與立法部門能否對人事案達成共識。
隨著立法院九月新會期開啟,賴清德會否提出新一輪大法官人事,也受到更多關注。
廖元豪指出,先前《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遭憲法法庭判決部分違憲,在野黨認為偏頗,對大法官人選有更多疑慮;當前台灣立法行政部門彼此高度不信任,也使大法官提名更為困難,賴清德第一次提名的大法官人選,被藍白兩黨認為酬庸意味濃厚,第二次提名人選雖然相對中立,也有雙方都認可的人選,但時值大罷免投票前夕,立法院對立氛圍濃厚,無法理性表決。
「立法院希望總統提名前先商量,人選要協調討論,但目前朝野陣營對話意願不高。」
蘇彥圖指出,總統提名大法官前,有法界組成的專業審查小組先行篩選名單,確保其司法專業、及受到該領域的普遍認可,如果總統要與其他主要政黨分享大法官提名權利,不僅與現制邏輯不同,也可能讓大法官任命更為政治化,「大法官會被貼上總統的人、或是國會的人的標籤。」朝野如何協商妥協,仍有諸多要討論之處。
洪偉勝認為狀況並不樂觀,現狀不僅難以出現朝野都滿意的大法官人選,經歷兩輪提名全數在立法院被否決,有意願出任大法官的人也更難尋覓;另外,若只有幾位大法官被成功任命,還是可能發生無法滿足評議人數門檻、進行違憲審查的困境。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2/09/2025 05:00PM
12/09/2025 05:00PM
12/09/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