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站在白雲鄂博的邊緣,你會看到一片佈滿傷痕的灰色大地被刻進了中國北方的內蒙古草原之中。
深色的塵雲從深坑中升起,那裡的地殼經過數十年的挖掘,只為尋找現代的寶藏。
你可能沒有聽過這個小鎮——但如果沒有白雲鄂博,我們所熟知的生活可能會陷入停頓。
小鎮的名字來自其所屬的地區,這個地區擁有全球一半的稀土金屬儲量。稀土金屬是幾乎所有電子產品關鍵組件的主要成分:智慧型手機、藍牙喇叭、電腦、電視螢幕,甚至是電動車。
在所有國家之中,中國的稀土開採與精煉遙遙領先。
這種主導地位為北京帶來巨大的經濟和政治籌碼,例如在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就關稅問題談判時。但中國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為了深入了解,我們前往中國兩個主要的稀土開採中心——北方的白雲鄂博,以及南方江西省的贛州。
我們發現了人造湖泊中充滿放射性污泥,並聽聞有關水源污染與土壤受到污染的指控,這些問題過去曾與癌症以及出生時的先天缺陷有關。這趟旅程充滿挑戰。
北京方面似乎對有關環境方面的批評相當敏感。我們被警察攔下、盤問,還與一名拒絕我們離開的不明礦主對峙了三個小時,對方要求我們删除拍攝畫面。
我們提出的採訪要求或聲明未獲回應,但政府已發布新規定,試圖加強對這個產業的監管。
科學家告訴BBC,當局確實在努力清理這些礦區。然而,中國北方的採礦作業仍在繼續增長。
採礦機器不斷尋找名為釹(Neodymium)和鏑(Dysprosium)的稀土元素,這些元素被用來製造強力磁鐵,並且廣泛應用於從電動車到電腦硬件等各種現代科技中。
為了尋找這些稀土元素,機器將地表一層層剝離,這會揚起有害的塵埃,其中部分含有高濃度的重金屬與放射性物質。
過去幾十年的衛星影像顯示,白雲鄂博礦區的範圍不斷擴大。
這座礦區位於內蒙古廣闊乾燥的土地上,距離首都北京大約九小時車程。
在更南方的稀土開採重鎮贛州,陡峭、受到嚴重侵蝕的山頂上佈滿了小型圓形的混凝土池,池中盛滿有毒廢料——許多混凝土池沒有任何東西覆蓋,直接暴露在環境中。
這些被稱為「浸出池」,礦工會在其中注入大量硫酸銨、氯化銨及其他化學元素,以從周圍采到的土壤中分離出稀土金屬。
過去,僅在這一個縣內就曾有超過一千個稀土開採點,其中有一些是非法的。企業開採一個礦點後,就轉移到下一個。
直到2012年,中國政府介入規管,並大幅減少採礦許可證數量。
但當地早已遭受嚴重破壞。數十年來的研究顯示,稀土礦區與森林砍伐、土壤侵蝕、以及化學物質滲入河流及農田有密切關係。
當地農民黃曉聰(音譯,Huang Xiaocong)的土地被四座稀土礦點包圍,他相信,不當的採礦行為引發的山泥傾瀉仍在持續發生。
他還指控這家國有企業非法侵佔土地,但該公司拒絕回應BBC的提問。
黃先生說:「這個問題太大了,不是我一個人能解決的,這必須由更高層級的政府來處理。」
「我們這些普通人沒有答案……像我們這樣的農民是最弱勢的。簡單來說,我們天生弱勢。真的很淒慘。」
在中國,村民對抗大型企業是罕見且充滿風險的行為,接受國際媒體採訪更少見。但黃先生堅持要發聲,並已將問題提交給當地自然資源局。
衛星影像顯示,黃先生所在的村莊與土地被礦池包圍。在一個六公里寬的區域內,至少可見到四個採礦點。
在我們採訪黃先生的過程中,周圍出現了一群身穿制服的男子,制服上印有疑似同一家稀土公司的標誌。至少有12名男子用車輛包圍我們的車,阻止我們離開。
最後,一名自稱是中國稀土江西公司的當地經理出現,他對黃先生和我們進行質問,儘管我們試圖交涉並表示願意聽取他的說法,但他仍然不讓我們離開,對峙了將近三個小時。
《稀土前沿》(Rare Earth Frontiers)一書的作者朱莉·克林格(Julie Klinger)教授表示,生活在白雲鄂博與贛州礦區周邊的居民,似乎成了中國過去「先污染後治理」採礦模式的受害者。她補充說,如今中國正努力減輕破壞,但後果已經無法逆轉。
她告訴BBC:「我認為,要真正了解這種發展模式對人類與環境造成的代價是非常困難的。」
最嚴重的健康影響出現在白雲鄂博以南、包頭市附近最大的尾礦池附近。根據克林格教授的說法,在2010年前的數十年間,當地村民被診斷出骨骼與關節畸形,這是因為水中氟化物含量過高所致,還有一些是急性砷中毒的案例。
他們大部分居住在尾礦壩附近,這是一座建於1950年代的人造湖,用作傾倒礦業廢料。雖然當局後來已將村民遷離該地,但這座長達11公里的尾礦池至今仍充滿灰色黏土污泥,其中包含具有放射性的釷。
研究指出,這些有毒的混合物可能正慢慢滲入地下水,並朝著中國第二大河黃河移動,而黃河是中國北方的重要水源。
隨著攜帶式電子產品、電動車、太陽能板、磁力共振器材與噴射引擎的需求激增,有一項令人憂心的統計數據浮現:每開採一公噸(噸)稀土金屬,便會產生約2000公噸的有毒廢料。
中國如今正試圖控制過去的稀土熱潮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同時在海外擴展其採礦業務。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則急於追趕發展自身的稀土產業。
但科學家警告,無論這些金屬在哪裡開採,如果缺乏妥善的解決方案,大自然和人們的生活都會處於危險之中。
然而,一些在白雲鄂博的農民已經逐漸適應了生活在這座「世界稀土之都」的現實。
那些曾經傷害他們土地、污染水源的金屬,如今也為他們帶來了工作機會。
「有了稀土,現在有錢賺了,」一位農民告訴我們,「礦場每個月能發五、六千塊(人民幣,約837美元或615英鎊)。」
他說自己在養馬方面損失金錢,這是當地遊牧民族長期以來的傳統生計。如今,馬群仍在礦山旁的草原上遊蕩,一旁挖掘機的轟鳴聲從未停歇。
他說:「種地還好,就這片地,你種了莊稼賣了就行。」他一邊種著蔥一邊說。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9/07/2025 05:00PM
09/07/2025 05:00PM
09/07/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