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防部一年一度的「漢光演習」7月9日舉行,時間長度破紀錄倍增至十天九夜,動員人數也創新高,涵蓋範圍與演練強度均遠超以往。
這次實兵演習,是自台灣總統賴清德定義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後的首次,軍方正式針對中國「灰色地帶」襲擾進行演訓,被認為反映出台灣政府對北京「由演轉戰」的風險拉高警覺。
另一大焦點,是今年首度結合民間防空演習和後勤要素,假想中國解放軍進入台灣都會及城鎮,演練「縱深防禦」及「持久作戰」,並首次有連鎖超市共同參與模擬防空演練。
專家對BBC中文分析,台灣政府過往避諱談論戰爭,現在則透過演習「誠實告訴民眾危機,健康面對威脅」,同時也藉此向國際社會展現台灣人民「更明確積極的防衛意志」。
過往漢光實兵操演多為五天四夜,今年「漢光41號」拉長一倍到十天九夜,被外界稱為「史上最長」。
台灣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告訴BBC中文,無論是操演強度還是動員規模,都顯示賴清德政府已將中國對台攻擊方式重新定義,台灣國防戰略思維也從「立即備戰」轉型為「持續應戰」。
王宏仁解釋,過去演習強調第一戰線嚇阻,在共軍登陸前就要致勝,如今則進展到實際作戰,「即使共軍登陸城市鄉鎮,我們還是能長期抗戰跟支撐,對方未必能控制接下來的情況,無形提升對岸理性思考時的成本。」
「漢光演習」自1984年起舉辦,前身為台灣國軍與美軍顧問團的「中美聯合軍事演習」,台美斷交後由台灣自主舉辦。「漢光」本意為「大漢光復」,演習內容從早年攻擊對抗,逐步轉為全國性防衛。
台灣國防部在記者會表示,今年演習想定由「灰色地帶」襲擾情境開始,依序展開平戰轉換及備戰部署、聯合反登陸、濱海暨灘岸戰鬥、縱深防禦與持久作戰等五大作戰階段。
台灣國防部參謀總長梅家樹上將日前向官兵表示,拉長操演時間主要為應對中國灰色地帶襲擾,以及演練重層「縱深防衛」(defense-in-depth)。
「縱深防衛」為軍事上多層次、分層遞進的防禦戰略,延緩敵軍進攻、消耗其戰力,並爭取時間反擊或等待外援,被視為進入「持久作戰」階段的條件之一。
台灣政府將往年搭配漢光進行的防空「萬安」、民防「民安」演習,在今年整併為「城鎮韌性演習」,外界普遍認為,這是當局在加強結合軍方、政府部門和民間的「持久作戰」演訓,檢驗社會與經濟能否持續運作。
美國曾警告,中國已對台灣構成「迫在眉睫的威脅」,並提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據稱已設定2027年為解放軍具備攻台能力的目標時限。過去一個月,美國政府和國會高層曾多次就中國對台軍事威脅發出警示。這一時間點從未獲得北京方面的證實。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台灣政策倡議主任郭泓均(Raymond Kuo)向BBC中文表示,台灣政府正依據「全社會韌性」架構,動員整體社會,為衝突期間的生存與持續運作做準備,「這體現在今年漢光演習更高的寫實程度與全面性上」。
「過去幾年來,台灣展現出更強烈的決心,準備應對中國的傳統軍事威脅。」
過去漢光演習普遍結束於「灘岸殲敵」階段,今年則從「灘岸」一路進入到「城鎮」。
「這次進一步假定進入『城鎮作戰』或『都會作戰』階段,」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向BBC說。「這時戰區有國軍、共軍也有大量民眾,軍方負責作戰,地方政府則確保後方安全,扛起照顧和安置災區民眾的任務。」
「這比較接近實際可能發生的狀況,也讓軍方跟地方政府體會彼此計畫能否相互支援協調。」
台灣總統賴清德表示,透過結合官民、漢光演習和城鎮韌性演習,台灣將向國際社會展現自我防衛決心,「保衛台灣從來不只是國軍的責任,也是全民意志的展現。」
今年漢光演習結合「城鎮韌性演習」,除了例常發放防空警報、疏散避難及交通管制之外,更將在30分鐘防空警報解除後,接續在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等三個城市,由地方政府及民防團隊實施演練。
這三場地方演練,將與漢光演習劇本想定呼應,項目包含:聯合應變指揮管制中心開設、協同運作機制驗證、民生必需品配售與物資動員流程演練、救濟站、急救站開設與功能模擬驗證,以及戰時資訊安全防護與通資系統應變等。
台灣政府也首度結合連鎖超市「全聯福利中心」,在台灣北、中、南部指定門市舉辦防空疏散避難模擬演練。
「全聯福利中心」是台灣規模最大的本土超市,這次在台北、台中和台南各選一家設有地下室的門市作為演習示範店。屆時民眾在這些門市聽到防空警報,將依照賣場人員引導避難,同時賣場員工也要演練緊急應變,包括安撫顧客、簡易包紮以及現場模擬情報傳遞等。
台灣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蘇紫雲博士告訴BBC中文,漢光演習結合「城鎮韌性演習」不僅是整合性的嚇阻,多項舉措都顯示台灣政府正在向民眾傳遞防衛韌性(resilience)的新觀念。
他解釋,「過去政府避諱談戰爭,但現在透過演習誠實告訴民眾危機,健康面對威脅」,如同面對地震、颱風等大規模災害,「戰爭只是其中一種」,都需要軍隊和社會互相協助。
他補充指,國際上,亦有賣場演練成為後備部隊的集合地點,貨架改裝供軍人領取武器及戰備物資使用。
美國智庫學者郭泓均指出,台灣政府才剛開始將「全社會韌性」的準備工作向下延伸至縣市層級,中央與地方的連結對於確保民眾在危機中能有組織、有所行動至關重要,不過,「台灣政治極化的狀況,也為此工作帶來隱憂及阻礙」。
2024年台灣總統與立委選舉後,立法院呈現「朝小野大」格局,導致行政與立法之間衝突頻繁。國會改革法案、預算凍結、大罷免運動等事件,都反映執政黨與在野黨缺乏共識與協調空間。
今年時程拉長的漢光演習,也在當前政治氛圍下,遭在野黨立委質疑為營造「抗中保台」氣勢,被執政黨作為助攻7月26日立委罷免選舉的工具。
對此,國防部回應指漢光演習去年底就已經定案。
今年漢光正式納入「灰色地帶行動」的演練。去年台灣國防部是於漢光前夕,在台南、高雄外海及外島進行「灰色地帶行動」實兵操演,如今則進一步延長有關演練的時間長度及規模。
軍事專家揭仲指出,台灣政府過去將中國「灰色地帶行為」與武力犯台的軍事行為當作兩件事,但近年兵推結果都表示,北京方面可能利用「灰色地帶行為」干擾台灣國軍部署、進行挑釁,「造成台灣方先開火的事實跟印象,藉機『由演轉戰』。」
國防部長顧立雄日前表示,灰色地帶應處階段總計有3天,演練立即備戰操演、先期戰備整備,並藉心理與網路作戰部隊的戰略溝通及資訊防護行動,應對共軍的輿論戰、心理戰及法律戰等。
「灰色地帶行動」可以是由軍隊,也可以是由民間人士發起,該滋擾行為會使另一方陷入難以決定以軍事或警察力量回應的困惑,反應時間被拖慢。
揭仲解釋,台灣軍方已規劃立即戰備操演,「指揮體系如何判斷時機,何時下令轉用監控兵力前往戰術位置,對現在的國軍非常重要。」
這次漢光演習大規模動員2.2萬名後備軍人,比去年增加50%,是史上最大規模。
去年僅動員1.4萬人,2023年之前多為數百至數千人,且以連、營級為主。
台灣軍事專家揭仲指出,這次大規模動員後備部隊,是為了檢驗存在已久的動員計畫,實際驗證其編成實兵、形成戰力所需時間,「跟紙上計劃是否有出入」。
他強調,由於中共從2018年便開始進行後勤和動員體系的改革,台灣必須「設法加速動員速度」,測試重新武裝平民所需的流程跟後備系統,縮短戰時組建作戰能力的時間。
美國智庫學者郭泓均也表示,後備部隊將在戰時扮演關鍵角色,不僅負責運送糧食和能源等民間資源到前線,也是保護平民、維持政府運作的第二梯次作戰主力,「但目前台灣的努力多集中於正規軍與中央政府層級的準備,後備部隊仍亟需改革與整備」。
他解釋,台灣雖然已將義務役役期恢復為一年,使其接受更密集有效的訓練,但後備部隊訓練每兩年僅有14天,「遠遠不足以維持在複雜戰場上所需的技能」。此外,後備部隊的武器及裝備,也長期被外界認為品質與備戰狀態存疑。
蘇紫雲認為,漢光演習並非僅為軍火展示,更重要是向國際社會釋放訊號,表現台灣具備自我防衛的決心,軍事組織文化及觀念正在轉變,「台灣能在最壞情況獨立應對、也有預備長期抵抗,不僅是受援助的角色。」
今年漢光演習擴大規模及加入持久戰、擴大動員後備部隊等重點項目,被外界普遍認為是回應近年美國對台灣的軍事要求。
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去年曾表示,美方相當重視台灣強化後備軍與發展不對稱作戰武器。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最近也在社群媒體分享「避難包」相關資訊,顯示美方對於台灣發展全社會防衛韌性的支持。
郭泓均表示,台灣政府正向美國、中國以及台灣人民展示其防衛計劃與執行能力。「這將有助於對北京形成嚇阻,也提高當嚇阻失效、中國決定發動入侵時,美國出手干預的可能性。」
他進一步指出,特朗普政府尚未對中國與台灣問題表明一致立場,且因中東衝突、貿易等議題分心,對亞洲的關注有限,美國是否介入台海危機仍取決於總統決策,「這也使得台灣發展、取得並準備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變得更加重要。」
北京尚未對今年漢光演習回應,但根據台灣國防部資訊,中國解放軍近日明顯加大軍機、軍艦擾台行動,自7月1日起每日派遣超過40架軍機進入台灣周邊空域,其中27架次逾越台海中線,另有8艘軍艦在台海周邊活動,試圖形成軍事施壓。
揭仲警示,這次漢光演習長達十天九夜,應密切關注中國方面的干擾行動,「對方可能試圖破壞我們演習節奏,可能增加軍事意外的風險。」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9/07/2025 05:00PM
09/07/2025 05:00PM
09/07/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