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氣候變化導致熱浪變得更強烈、更頻繁。隨著北半球進入夏季,歐洲大部分地區、美國部分地區以及東北亞正經歷比平常更炎熱得多的天氣。
這帶來了一系列健康風險,特別是對老年人、兒童以及患有既有疾病的弱勢群體。
根據西班牙國家氣象局的資料,6月28日星期六,埃爾格拉納多鎮(El Granado)創下了46°C的6月最高溫紀錄。該機構還表示,這有望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6月。
但數字可能具有誤導性:在乾燥、濕度低的國家(例如加拿大中部),高溫的「體感」與在潮濕悶熱的地區(例如波斯灣周邊)完全不同,也不那麼危險。
所以才有了濕球溫度的概念——它是一種衡量高溫與高濕結合後的潛在致命風險的方式。但到底什麼是濕球溫度?它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我們都知道「溫度」這個詞,指的是溫度計顯示的空氣熱度。
濕球溫度則是測量熱與濕度(即空氣中水分或水蒸氣含量)結合後的效果。
最簡單的方法是:拿一支溫度計(就是我們熟悉的玻璃溫度計),用棉墊包住感溫球,然後噴上水使其保持濕潤。
這樣可以測得水蒸發時的溫度。水在蒸發時會帶走熱能,從而使溫度計降溫,這個讀數就是「濕球溫度」。
人體透過流汗來降溫:皮膚排出的水分帶走多餘的體熱,當汗水蒸發時,熱量也隨之散去。
這個機制在乾燥地區運作良好,但在炎熱潮濕的地區效果就差得多。如果外部氣溫接近體溫,空氣濕度又高,汗水就難以蒸發,人體就無法有效降溫。
當空氣中濕度已經飽和,無法再吸收更多水分時,汗水的蒸發速度會變慢,導致我們無法有效散熱。
在極端情況下,人體甚至無法出汗,這可能導致死亡。
2020年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濕球溫度達到35°C是人體生理極限,而低一些的濕球溫度也會對健康與生產力造成嚴重影響。」
換句話說,當濕球溫度超過35°C時,人體將無法將熱量排出體外——這可能導致致命後果,例如器官停止運作。
如果人們無法使用空調,他們可能在幾小時內死亡。
即使是健康的人,在陰涼處休息、不穿衣服並有無限飲水,也難以生存。
如前所述,濕球溫度通常低於一般情況下的溫度計讀數,而且極少在大範圍或長時間內達到35°C。
但這種情況未必永遠不會發生。
空氣越熱,能容納的水分就越多。因此,隨著全球氣溫上升,濕度也可能增加,導致濕球溫度上升。
根據2020年《科學進展》的研究,世界某些地區——例如南亞與波斯灣——在過去40年間,極端高溫與高濕度的組合已經翻倍。
該研究預測,如果不採取行動限制全球變暖,這些危險的濕球溫度將變得更普遍,持續時間也會更長。
即使未達到35°C的門檻,濕球溫度仍可用來判斷哪些地區的熱浪對生命威脅最大,以及誰最容易受害。
「例如在印度,那些從事建築、送貨等工作的人,必須外出工作。與那些收入不受氣候影響的人不同,他們別無選擇。」印度商學院氣候變化與調適研究主任安賈爾·普拉卡什(Anjal Prakash)說。
濕球溫度的測量有助於我們了解哪些地區正接近危及生命的臨界點,從而讓政府採取具體的調適行動。
「例如,如果預測顯示某些地區在十年內濕球溫度可能達到35°C,政府可以設立預警系統、調整學校上課時間,並採取特定的降溫措施。」普拉卡什教授解釋道。
科學家對全球熱浪頻率日益增加感到越來越擔憂。
2022年,南亞大部分地區經歷了強烈熱浪。印度與巴基斯坦創下高溫紀錄——新德里氣溫高達50°C。
「我讀到一些報導,巴基斯坦人說他們外出時感覺像被火包圍。這就是他們形容高溫的方式。」普拉卡什教授告訴BBC。
2023年夏季熱浪席捲歐洲多地,特別是地中海周邊國家,包括希臘、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和塞浦路斯。部分地區白天氣溫達到40至45°C。
2023年全球高溫紀錄加劇了多種極端天氣事件——從加拿大與美國的熱浪與野火,到東非部分地區的長期乾旱和隨後的洪水。
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的時期高出約1.55°C——比前一年創下的紀錄還高出約0.1°C。
根據聯合國氣象科學機構世界氣象組織(WMO)的資料,過去十年(2015至2024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十年,其中2024年又是最熱的一年。
「2024年的炙熱氣溫需要2025年採取突破性的氣候行動。」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說。
「我們仍有時間避免最嚴重的氣候災難。但領袖們必須立即行動。」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3/07/2025 11:00AM
03/07/2025 11:00AM
02/07/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