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一片茂密森林山坡之下,隱藏着一個規模巨大的恐龍墓地。
數以千計的恐龍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瞬間喪命,被埋葬於此。
現時,一隊古生物學家來到這片被䁥稱為「死亡之河」(River of Death)的派普斯通溪(Pipestone Creek),希望解開這場發生於7,200萬年前的謎團:這些恐龍到底是怎樣死的?
揭開真相,首先得靠大鎚猛力敲擊。要打開覆蓋化石的厚重岩層,得靠蠻力。
帶領這次挖掘工作的艾米莉·班福斯教授(Emily Bamforth)形容岩石是「古生物學的黃金」。
當團隊開始進行更細緻的清理工作,去除泥土與塵埃時,一堆化石化的骨骼逐漸浮現眼前。
「那一大塊骨頭,我們認為是髖骨的一部分,」班福斯教授說道,她的狗「阿斯特」(Aster)在監視——牠今天的任務是一旦發現附近有熊就會吠叫示警。
「然後這裡,這些細長的骨頭全都是肋骨。這塊很完整,是腳趾骨的一部分。至於這一塊,我們完全不知道是什麼——這正是派普斯通溪謎團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BBC新聞團隊來到派普斯通溪,親眼見證這座史前墓地的龐大規模,並觀察研究人員如何拼湊線索。
這個遺址已出土數千件化石,並持續帶來新的發現。
這些化石骨骼皆屬於一種名為厚鼻龍(Pachyrhinosaurus)的恐龍。該物種以及班福斯教授的發掘項目,將於BBC全新的《與恐龍同行》(Walking With Dinosaurs)中登場。該節目透過視覺特效結合科學研究,重現史前世界。
厚鼻龍生活於白堊紀(Late Cretaceous )晚期,為三角龍的近親。其身長約五米,體重達兩公噸,四足行走,頭部巨大,頭頂長有明顯的骨質褶邊及三隻角。最具代表性的特徵,是鼻樑上突出的骨塊結構,稱為「boss」(形容凸起的圓形裝飾)。
現時挖掘季剛剛開始,將持續至秋季。團隊現階段挖掘的地區面積雖小,但化石分佈極為密集。班福斯教授估算,每一平方公尺,可能埋藏多達三百件恐龍骨骼。
迄今為止,團隊已發掘的範圍約為一個網球場大小,但整個化石層沿著山坡延伸,長達一公里。
班福斯告訴我們,「其密集程度令人震撼。」
「我們相信,這是北美最大型的恐龍骨床之一。」
「全球已知恐龍物種,有超過一半是根據單一標本描述的;而我們這裡,擁有數千隻厚鼻龍。」
古生物學家相信,這些恐龍當時正集體遷徙,從南方越冬地出發,向北前往夏季棲息地,行程長達數百英里。
當時這片地區氣候比今日溫暖許多,覆蓋著茂密植被,為這群龐大的草食性恐龍群體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
班福斯表示,「這是一個單一物種、單一群體在某個時間點的完整樣本,而且樣本數極大。這在化石紀錄中幾乎前所未見。」
這片位於阿爾伯達省西北部的土地,不僅是厚鼻龍的棲息地。當時亦有體型更龐大的恐龍在此地漫步。研究這些恐龍,對於理解古代生態系統至關重要。
我們驅車兩小時,抵達「枯木山丘」(Deadfall Hills)。前往該處需穿越密林,涉水橫渡一條湍急的河流——「阿斯特」則是用狗爬式游過去——再攀越濕滑岩石。
在這裡,毋須開挖;巨型骨骼早已被流水沖刷出岩層及洗淨,就在河岸邊,等待被人拾起。
一塊巨大的脊椎骨很快被發現,泥地上還散落著肋骨碎片及牙齒。
古生物學家傑克森·斯威德(Jackson Sweder)對一塊疑似恐龍頭骨的化石特別感興趣。「我們在這裡發現的大多是鴨嘴龍,學名為埃德蒙頓龍(Edmontosaurus)。如果這真的是頭骨,那這隻恐龍體型非常龐大——可能長達10公尺(約30英尺)。」
埃德蒙頓龍是另一種草食性恐龍,曾在這片森林中遊走,牠們的化石正協助古生物學家拼湊出這片史前土地的樣貌。
斯威德是鄰近大草原市、菲利普·J·柯里恐龍博物館(Philip J Currie Dinosaur Museum)的收藏經理,厚鼻龍與埃德蒙頓龍化石的清理與研究工作均在此地進行。他目前正研究一具巨大的厚鼻龍頭骨,長約1.5公尺,暱稱為「大山姆」(Big Sam)。
斯威德指著頭盾頂端原本應有三根角的位置,但中間那根缺失了。「所有保存較完整的頭骨,在那個位置都有一根尖角,」他說,「但那個如獨角獸般的小尖角,似乎沒有了。」
多年來在這處非凡遺址工作,這個博物館團隊已收集了約8,000塊恐龍骨骼。實驗室擺滿了化石,當中包括厚鼻龍的各種呎寸的骨頭,從幼年到成年,應有盡有。
擁有如此多動物的樣本,讓研究人員能深入了解恐龍的生物學,包括物種的成長過程與族群結構。他們也能觀察個體差異,了解某些厚鼻龍如何在族群中脫穎而出——「大山姆」缺少的那根角,或許正是一個例子。
博物館與兩處遺址的詳細研究,正協助團隊解答一個關鍵問題:為何在派普斯通溪(Pipestone Creek)會有如此大量的動物在同一時間死亡?
班福斯表示:「我們相信,這是一群在季節性遷徙中的恐龍族群,途中遭遇某種災難性事件,導致整個族群——或至少大部分個體——瞬間被一掃而空。」
所有證據都指向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可能是一場山區暴風雨引發的山洪,洪水洶湧而下,連根拔起樹木、搬動巨石。
班福斯指出,厚鼻龍根本無法逃生:「牠們族群龐大,無法快速移動,而且頭重腳輕,加上不太擅長游泳。」
現場發現的岩石中,保留了洪水湍流所形成的沉積旋渦痕跡。石頭中的波浪見證災難被凝結的瞬間。
但這個恐龍的夢魘之日,對古生物學家來說,卻是個美夢。
「我們知道,每次來這裡,我們百分之百肯定能找到骨頭。而且每年我們對這個物種都會有新的發現,」班福斯說。
「這就是我們不斷回來的原因,因為我們仍在尋找新事物。」
當團隊收拾好工具,準備改天再來時,他們知道前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他們所揭示的,不過是埋藏在這片土地下的冰山一角,還有更多的史前秘密正等待被揭曉。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1/05/2025 05:00PM
21/05/2025 05:00PM
21/05/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