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涵蓋包括英國和美國在內八個國家的研究顯示,食用大量「超級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又譯超加工食品)的人可能面臨更高的早逝風險。
加工肉類、餅乾、汽水、雪糕和部分早餐穀物產品都是「超加工食品」的例子,這些食品在全球飲食中變得越來越普遍。
「超加工食品」通常含有超過五種成分,這些成分通常不會出現在家庭烹飪中,例如添加劑、甜味劑和改善食品口感或外觀的化學物質。
一些專家表示,目前尚不清楚為什麼「超加工食品」與健康問題有關——很少有證據表明問題來自加工本身,而可能是因為這些食品往往含有高脂肪、高鹽分和高糖分。
研究人員在《美國預防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上發表文章,回顧以往的研究以評估攝取「超加工食品」對死亡率的影響。
該研究無法確定「超加工食品」是否會導致早逝。
原因在於,一個人飲食當中「超加工食品」的數量,也與其整體飲食、運動水平、更廣泛的生活方式和財富狀況有關,而這些因素也可能影響健康。
研究調查來自八個國家(澳洲、巴西、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英國和美國)人們的飲食情況以及死亡數據。
報告估計,在英國和美國,「超加工食品」佔卡路里攝取量的一半以上,14%的早逝可能與它們造成的危害有關。
在哥倫比亞和巴西等「超加工食品」攝入量較低(低於20%卡路里攝取量)的國家,研究估計這些食品僅與約4%的早逝有關。
研究主要作者、來自巴西的愛德華多·尼爾森(Eduardo Nilson)表示,「超加工食品」影響健康「是因為食品在工業加工過程中的變化,以及使用人工成分,包括色素、人工香料和甜味劑、乳化劑以及許多其他添加劑和加工助劑」。
根據他們的計算,2018年美國有124,000宗因食用「超加工食品」而與早逝相關的個案;在英國,則接近18,000宗。
該研究建議政府應更新其飲食建議,敦促人們減少攝取這類食品。
但英國政府的營養專家小組最近表示,沒有任何強力證據表明食品加工方式與健康不良之間存在聯繫。
目前尚無一個獲得普遍認可的統一定義,但「NOVA分類系統」經常被用來界定超級加工食品,常見例子包括:
研究中的數據是基於「超加工食品」對人們健康影響的模型推算。
英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公開大學)應用統計學名譽教授凱文·麥康威(Kevin McConway)教授表示,該研究做了很多數學假設,這讓他對研究結果的意義持審慎態度。
「目前仍不清楚,僅僅食用任何『超加工食品』是否對健康有害,或者『超加工食品』的哪個方面可能導致健康問題。」
「這意味著任何一項研究都不可能確定,食用不同份量『超加工食品』的人之間的死亡率差異,是否確實是真的由他們不同的『超加工食品』攝取量所造成。」
「從這類研究中,你仍然確切知道究竟是甚麼導致了甚麼。」
牛津大學飲食和肥胖專家內瑞斯·阿斯特伯里(Nerys Astbury)博士也同意該研究存在局限性。
長期以來,人們已經知道高能量、脂肪和糖分的飲食會增加患病風險,如2型糖尿病、肥胖、心臟病和某些癌症,這些都可能導致早逝。
她說,「許多『超加工食品』往往含有大量這些營養素,」並補充指,目前為止的研究無法證明「超加工食品」的影響是來自「高能量和含有大量脂肪和糖分的食品」以外的任何原因。
劍橋大學的史蒂芬·伯吉斯(Stephen Burgess)博士表示,這類研究無法證明食用「超加工食品」是有害的。
一個人的體能狀況可能才是導致健康不良的主要原因。但當許多國家和文化的多項研究表明「超加工食品」可能對健康構成風險時,伯吉斯博士表示「『超加工食品』可能不僅僅是旁觀者」。
代表製造商的食品和飲料聯合會(The Food and Drink Federation)表示,「超加工食品」這個術語「妖魔化了許多可以幫助人們實現健康均衡飲食的食品,如乳酪、意大利麵醬或麵包」。
該組織表示,所有食品製造商使用的添加劑均經過食品標準局(Food Standards Agency)的批准,確保它們是安全可食用。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30/04/2025 05:00PM
30/04/2025 05:00PM
30/04/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