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加劇與中國的貿易戰並對其主要盟友韓國和日本施加高額對等關稅,東北亞國家之間長期停滯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據報重新提上議程。
上個月,三國的貿易部長在首爾舉行了六年來的首次會議,討論了經濟合作的潛在途徑。 他們同意密切合作,促進三邊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
BBC韓語記者具酉娜(Yuna Ku)採訪的學者對此發表了看法。
韓國西江大學(Sogang University)國際貿易教授許允(Heo Yoon)認為,達成三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能性接近「零」。
許允教授認為,中國對自由貿易協定重新感興趣是一個「政治動機的舉動」,旨在對抗美國。
他表示,這類似於北京在2012年發起的談判,當時是為了應對由美國奧巴馬政府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一個由太平洋沿岸12個國家組成的區域貿易協定。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跨國金融服務公司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麗西亞·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 Herrero)警告說,三國自貿協定可能會使韓國和日本與美國的貿易關係緊張。
她說:「中國已無所失,但韓國和日本有很多要失去,所以這種協調不會發生。」
許允表示,韓國和中國之間現有的自由貿易協定過於寬鬆,需要重新審視。韓國和日本之間、日本和中國之間目前沒有這樣的雙邊協議。
他說,「每當政府提出韓國和日本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的想法時,它很快就會成為政治問題,被指責為『親日』。」
包括韓國、日本和中國在內的15個亞太國家之間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通常被視為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替代方案,但規模較小。因為這樣,穆迪分析公司經濟學家斯特凡·安格力克(Stefan Angrick)表示,他預計「任何協議,如果能實現,規模都會相當有限」。
他解釋說:「我們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內看到了這一點。當時,RCEP協議的簽署被大肆宣傳。」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認為,自貿協定僅僅是「半措施」,在實際層面上不太可能實現。
他說:「貿易協定不能與地緣政治分開。日本和韓國是美國的盟友,依賴其軍事支持……當涉及到在中國和美國市場之間做出選擇時,你認為他們會優先考慮哪一個?」
儘管如此,一些觀察家仍然保持樂觀。韓國淑明女子大學(Sookmyung Women’s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康仁洙(Kang In-soo)認為,目前的氣候比以前更有利於達成三邊協議。「過去,中國可能覺得未準備好完全開放市場……但現在,在這種嚴峻的關稅形勢下,北京可能希望將自己定位為自由貿易的擁護者,同時平衡美國的影響。」
獨立中國經濟學家謝國忠同意特朗普的關稅使三方自由貿易協定更有可能。然而,他懷疑這能在可預見的未來會發生。
他表示,「日本和韓國基本上是美國的盟友……如果第三方可以命令你賣什麼和不賣什麼,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局面。」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6/04/2025 08:00AM
26/04/2025 08:00AM
25/04/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