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習特會」前瞻:時隔六年再見面,中美握手言和,還是「越談越僵」?

特朗普習近平握手合成圖

BBC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0月30日在韓國會面,這是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舉行的雙邊會談。這將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兩位領導人的首次面對面會晤,距離上一次面談已過去六年。

不利消息是,此次會晤面臨「雙時限」的壓力和動蕩中的貿易關係——兩國在今年5月達成的脆弱貿易休戰協議即將在11月10日到期;10月初中國大幅擴大了稀土出口管制,特朗普則威脅從11月1日起對中國商品徵收額外100%的關稅。

有利消息是,10月26至27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第五輪美中面對面談判傳出積極信號——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和貿易代表傑米森·格里爾(Jamieson Greer)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及首席貿易談判代表李成剛達成了「框架協議」,為領導人會談創造條件。

在韓國,雙方的籌碼與訴求將擺在兩位領導人中間的談判桌上:稀土、芯片、大豆、芬太尼、TikTok,甚至台灣議題,都可能「握手」或「破裂」;這也凸顯出這場峰會與眾不同之處,它既非「破冰」,也非最終「拍板」,大量核心議題與執行機制仍存在顯著分歧,亟需兩邊領導人的最終決策。

此外,自李成剛今年4月擔任首席貿易談判代表以來,展現出一系列談判風格的變化,其中甚至能看到特朗普的影子,這種風格切換是否會有效果?BBC中文梳理上述看點,幫助讀者觀察這場時隔六年的「習特會」。

籌碼與訴求

特朗普與習近平在韓國會晤前,雙方在多個領域討價還價,時不時突然提高價碼。經過數月的多輪交手,中美各自手握什麼籌碼、有何訴求?

中國手中最大的籌碼是稀土。中國在10月初大幅擴大稀土出口管制,新增鈥、鉺、銩、銪、鐿等五種稀土元素,並對國防和半導體用途實施更嚴格許可審查。中國佔據全球超過90%稀土和稀土磁鐵的生產,對這些材料的控制給美國施加了顯著壓力。而中國也意識到這一點,在這一輪貿易談判中,更有意識地將稀土「武器化」,來增加籌碼。

其次是對美國農產品的購買力。中國在2023年和2024年佔美國大豆出口的一半以上,2024年價值達128億美元。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近期表示,「我本身就是大豆農民,所以我也感受到這種痛苦。」貝森特還透露,會談後雙方將有利好豆農的消息傳出。

美國最大的籌碼則是對中國的科技禁運,尤其是芯片。自2022年10月以來,美國限制先進半導體、芯片製造設備和計算機輔助設計工具對華出口,顯著減緩了中國芯片製造能力的發展。而且,美國手中還有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准入問題——關稅,特朗普威脅對中國商品加徵額外100%關稅。此外,近期浮現的議題還包括港口停靠費,中國首席貿易談判代表李成剛曾在8月威脅稱,如果美國推進對中國船隻徵收高額停靠費,將造成「全球混亂」。

美國的訴求包括:推動TikTok美國化或算法租賃,加強芬太尼前體化學品的管控,要求中國推遲實施稀土出口管制,以及大量購買美國農產品。中國的訴求則包括:取消或放寬美國對華科技管制和芯片出口限制,降低關稅,以及為中國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環境。

釹用于制造强力磁铁。

Getty Images
釹用于制造强力磁铁。

目前看來,針對TikTok 問題,最接近達成協議。貝森特表示上月宣佈的TikTok協議預計將在峰會後敲定。特朗普在飛往日本時對記者表示,他預計在亞洲之行結束前與中國達成TikTok問題的協議。

而至於中國手中最有力的籌碼——稀土,彭博社稱,習近平仍持續完善將中國在稀土磁鐵生產領域的主導地位武器化的戰略,而且它永遠不會放這一對付特朗普的新籌碼。因此,除非有比較大的對等讓步,比如芯片禁運的放鬆,否則中國不太可能在稀土問題上大幅讓步。

美國手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籌碼——台灣。習近平除了貿易議題外還有更長遠目標:說服特朗普削弱對台灣的支持。如果特朗普明確表態美國「反對」台灣獨立,這將是北京的重大勝利。

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國際關係教授朱志群此前對BBC表示,台灣議題有可能在接下來的中美貿易談判中成為籌碼。「中方希望特朗普能公開表態反對台獨,甚至支持兩岸和平統一。 儘管這有難度,但不是不可能,結果可能取決於雙方談判中的利益交換。 」

不過,美國國務卿盧比奧在10月25日明確表態,美國不會為了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而改變對台灣的政策。盧比奧對記者表示:「如果人們擔心我們會為了在貿易上獲得優惠待遇而放棄台灣——沒有人在考慮這個」。

野村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分析:「我們認為雙方在試探彼此底線後,可能會再次做出讓步」,預計近期聲稱將加徵的100%關稅「肯定不會實施」,雙方可能延長當前「關稅休戰」,作為交換,北京可能恢復購買美國大豆並放鬆稀土出口管制的執行。美國金融教育投資網站「投資百科」(Investopedia)評估認為,即將到來的協議預計標誌著貿易敵意降溫,但涉及製造業失衡和芯片禁令的根本性問題仍難解決。

紡織女工

Getty Images

非常規:「破冰」與「拍板」

兩國領導人峰會通常扮演兩種角色:「破冰」或「拍板」。當雙方關係惡化到較低層級官員無法自作主張改變局面時,往往需要兩國領導人坐下來說幾句緩和關係的話,設置議題框架,為後續談判鋪路。這類會晤一般是通過電話或借助國際會議間隙安排。比如,今年美中貿易談判剛談第一場就陷入僵局,直到6月兩國領導人通話才重新確立基礎。

另一種是拍板式峰會——雙方就某個議題已談了很久,接近達成協議,但還有最後問題需要最高領導人定奪,甚至已完全談好只需領導人出席儀式簽字。這類會晤通常以國事訪問形式進行,鳴禮炮、檢閱儀仗隊、舉行晚宴,規格最高。

這次特朗普-習近平會晤具有高度不尋常的特徵,既不符合傳統「破冰」模式,也不是簡單「拍板」儀式。自2025年5月以來,美中已舉行五輪高級別面對面談判,分別在日內瓦、倫敦、斯德哥爾摩、馬德里和吉隆坡進行。雙方保持了持續對話渠道,特朗普和習近平今年至少通話三次。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一篇評論認為,今年前幾個月美中關係在特朗普政府徵收高關稅後相當緊張,但一系列會議似乎帶來了「脆弱的平靜」。

雖然貝森特和格里爾在馬來西亞談判後宣佈達成「框架協議」,但這遠非細節完備、只需領導人簽字的最終協議。對此,咨詢公司「帕克策略」(Park Strategies)專注亞洲業務的高級副總裁肖恩·金(Sean King)表示:「貝森特的評論……表明習近平和特朗普領導人週四在韓國不會有正式的美中貿易協議宣佈。相反,雙方似乎只是提出了另一個框架,使他們能夠繼續對話。」

「我認為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休戰,」前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表示……「不幸的是,我們兩國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繼續在貿易問題上發生衝突。這不僅僅是特朗普的錯;幾十年來,中國一直是全球貿易格局中的不穩定力量。」

這次會面的真正特殊性在於:雙方需要兩國領導人對大量仍屬懸而未決的重大問題進行密集拍板。全球咨詢公司亞洲集團(Asia Group)中國主管林漢昇表示:「這次領導人會晤風險高、回報也高。雙方可能試圖重置因近期相互限制而動搖的關係,但同時會避免做出任何搶眼的重大讓步。」

從左至右依次為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財長貝森特、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商務部長王文濤、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

Getty Images
從左至右依次為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財長貝森特、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商務部長王文濤、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

風格切換:「學生」變「老師」

這次峰會與六年前相比,一個顯著變化是中國談判風格的變化。

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表示,中國在過去五年系統強化了抵御美國貿易和戰略壓力的能力,逐步從「學生」轉為「老師」——由被動防禦,轉向主動設定議程。何瑞恩認為,自新冠疫情與貿易戰後,北京越來越強調「自力更生」,通過推進「雙循環戰略」、強化國內創新和市場韌性,以及減少對美關鍵技術依賴,漸次掌握定義談判節奏的主動權。

何瑞恩分析指出,美中摩擦反而加快了中共領導層對「技術自主」與「對美依賴風險」的清醒認知,使習近平政府更善於利用稀土等供應鏈關鍵環節做為對美威懾工具——例如最近對稀土等資源的出口限制。

比如在已經確定在韓國舉行中美峰會的前提下,突然擴大稀土出口管制,激起美方不滿。華爾街機構「亞德尼研究公司」(Yardeni Research)曾點評,北京此輪對稀土出口的激烈控制「或許做得太過頭了」,《華盛頓郵報》甚至稱之為「稀土勒索」。

這背後也有人員變化帶來的風格變化。自2025年4月李成剛出任首席談判代表以來,中方的談判風格與第一階段的王受文有明顯區別。《華爾街日報》將其總結為「持續對話,但幾乎不讓步」的新策略。

最近的發言中,美國財長貝森特公開批評李成剛「相當失控和非常激進」「非常不尊重」。特別是8月底不請自來華盛頓,要求高級別會談,重申中國立場,並「對美國人說教」,此舉激怒了特朗普政府的官員。

這番言論後的幾天,中國官方宣佈免去李成剛WTO常駐代表職務,時間上的巧合引發外界的關注和猜測:是否因為美方的批評而撤掉李成剛?

但實際情況恰好相反,李成剛仍然保留著商務部副部長和國際貿易代表(具有正部級地位)的職務,這比WTO大使更為顯要,五天后,李成剛出現在馬來西亞,坐在剛剛批評過他的貝森特的對面。會談後,李成剛表示,「美方表達立場是強硬的,中方維護利益是堅定的」在中文社交媒體上流傳甚廣,與此同時,李成剛的曝光度明顯增強,其中不少他用英文接受採訪的片段被廣泛傳播。

外界甚至不難從李成剛的風格中找到特朗普的影子——比如關鍵節點前,突然大幅提高價碼,善於措辭威懾並把談判推向壓力頂點後突襲達成框架協議,從而在最後時刻鎖定戰略對價。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