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過了半天,或即將與人見面前,突然懷疑自己身上有異味?
在社群媒體上,這種擔憂正在被放大。
許多貼文教人如何整天保持「完美清新」。從網紅將止汗劑噴滿全身,到擁擠交通工具上乘客抱怨「有霉味」通勤族的影片,都在網路上瘋傳。
但專家指出,期望自己完全不流汗是不切實際的。
流汗不是衛生不佳的表現,而是生理現象。
「流汗是完全正常且必要的過程。」英國布里斯托大學解剖學教授米歇爾·斯皮爾(Michelle Spear)表示。
多數人會因為炎熱、運動或壓力而流汗,這是人體調節體溫的機制。
我們訪問專家,為你解答有關流汗與保持清新的常見疑問。
當身體升溫時,會將液體與部分鹽分以汗水形式釋放至皮膚表面。這些液體隨後蒸發,帶走熱能,降低體溫。
但汗水本身並不是體味的來源。
人體擁有約二百萬至四百萬個汗腺,能分泌「兩種汗液,一種是幫助降溫的水狀汗,另一種則含有較多脂肪成分」,斯皮爾教授解釋。
含脂肪較多的汗液主要出現在腋下與腹股溝等部位,會被細菌分解,氣味正是這一過程的副產品。
雖然流汗是健康的生理反應,人們自然也希望保持清潔與自信。
然而,專家指出,目標不應是完全阻止流汗,而是以更舒適的方式加以管理,使日常生活更自在。
專家建議,經常以肥皂和清水清洗,是管理汗水與體味最有效的方法。
至於應該多久洗一次澡,仍有爭議,建議從每天一次到每週三次不等。
「例如腋下、腹股溝與腳部,應特別注意清潔。」斯皮爾教授表示。
「人們洗澡時,水會順著身體流下,常常忘了最底部的腳。腳也需要刷洗。」
穿著的衣物也會影響感受。棉質與麻質等天然纖維能吸收濕氣並將其從皮膚導出,而合成纖維則會將汗水困在皮膚表面,使人感到更熱、更不舒服。
個人護理產品如除臭劑與止汗劑也能提供額外幫助。
除臭劑通常含酒精,能使皮膚呈酸性,降低細菌滋生的可能,同時以香味掩蓋氣味。
止汗劑則含有鋁鹽,能阻塞部分汗腺,減少汗液分泌。
皮膚科醫生建議在夜間使用止汗劑,並於早晨洗去。因為夜間汗腺活動較少,更容易吸收鋁鹽。鋁鹽會在汗腺中逐漸累積,效果也會隨時間顯現。
多年來,止汗劑的安全性一直受到質疑,包括是否與乳癌及阿茲海默症有關。
但皮膚科專家諾拉·賈法爾(Dr Nora Jaafar)表示,「目前的研究結果令人安心,尚無可信研究證實其具致癌性。」
她指出,鋁鹽的作用是局部且可逆的。「它們形成的堵塞物會隨皮膚自然脫落。」
然而,若使用方式不當,可能導致皮膚問題。
「試想想,有些產品宣稱可保持清新72小時或48小時。」斯皮爾教授說。
「如果有人期望止汗劑能持續發揮作用而不清洗,可能會出現問題,汗腺可能會被堵塞。」
汗液與皮膚細胞的累積可能阻塞汗腺,導致刺激或不適。
皮膚科醫生建議,使用含鋁產品時,腋下應保持完全乾燥。若皮膚潮濕,氯化鋁會與水反應生成鹽酸,可能引起皮膚刺激。
天然除臭劑近年來越來越受歡迎,常被視為避免鋁鹽或合成香料的替代選擇。
這類產品通常使用天然抗菌成分或植物性油類來消除氣味,並加入如米澱粉或木薯澱粉等成分吸收濕氣。
「它們的作用較溫和,因為不會阻塞汗腺,主要針對氣味而非汗液本身。但『天然』並不代表完全不刺激,例如精油或小蘇打仍可能引起敏感肌膚出現紅疹。」賈法爾表示。
至於效果,專家指出因人而異。
皮膚上的細菌種類與除臭劑的成分會影響其掩蓋氣味的效果。
若出汗量過多,天然除臭劑可能不夠強效。不過,若希望避免鋁鹽,它仍是值得考慮的選項。
如今,有些人不僅在意哪種除臭劑或止汗劑最有效,也開始關注應該塗抹在哪些身體部位。
英國與美國市面上出現了可全身使用的新型除臭產品,包括胸下、臀部甚至私密部位。
這些產品宣稱洗澡後仍能長時間保持清新,有些甚至標榜可控味達72小時。但專家指出,無需將整個身體塗滿除臭劑,尤其不建議使用於私密部位。
「外陰與腹股溝是高度敏感的生態系統。將一般除臭劑塗抹於此,可能引發刺激、過敏反應,並破壞自然菌群與酸鹼平衡。」賈法爾警告。
她表示:「溫和的清水或低刺激性肥皂清潔,通常就足夠了。」
部分人患有多汗症(hyperhidrosis),這是一種出汗量遠超身體調節體溫所需的狀況。
根據國際多汗症協會,分泌脂肪性汗液的汗腺對刺激反應過度,導致汗液分泌異常增加。
醫生指出,在某些情況下,過度出汗可能是潛在健康問題的徵兆,可能與荷爾蒙變化、甲狀腺問題、感染或代謝障礙有關,可使用含較高濃度鋁鹽的處方級止汗劑來阻塞汗腺。
肉毒桿菌注射也能針對特定部位減少出汗,手術移除汗腺則是另一種選項。
「如果有人覺得自己出汗過多,我首先會鼓勵他們不要感到尷尬。」斯皮爾教授表示。
「我鼓勵他們尋求協助。」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5/09/2025 05:00PM
25/09/2025 05:00PM
25/09/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