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於9月14日舉行的澳門第八屆立法會選舉,被當地政府視為落實「愛國者治澳」原則的首次選舉。
四年前,澳門選管會「DQ」(取消參選資格)了21人,清空所有民主派候選人。到今年,再有12人未能通過國安審查,被禁止參選,當中包括唯一中間派、現任直選議員林宇滔。7月31日,澳門當局還以國安法罪名拘捕老民主派區錦新。
今屆選舉最後剩六組參選,爭奪14個直選席位,參選組數創歷屆新低。政府的選舉宣傳口號是:「齊選愛國賢能」。
澳門立法會由33名議員組成,其中14席直接選舉產生、12席間接選舉產生,其餘7席由行政長官委任。
BBC中文採訪數名澳門市民及學者,了解他們對這場「零中間派」選舉的看法和分析。
所有受訪市民都不願具名。其中一人思量過後更決定撤回受訪內容,他向記者表示,自己講的都是「真心話」,「但奈何現在的環境,想講都怕」。
在受訪前的一晚,80後澳門市民Cat作了一個惡夢。她夢見自己犯了國安法,樣子被登到電視上。「糟了,一定是重判。」她驚醒過來。
Cat說,看着政府連番舉動,市民彷似收到一個「信號」:「就是大家都不要講話,大家要自己『執生』(應變)。」
但對於今屆選舉,她不吐不快。作為選民,Cat一直定位自己為「花生友」——會關心但不熱衷投票,「因為我覺得其實不差我一票」。
澳門立法會一共33席,14席由直接選舉產生,不到一半。在直選議員中,非建制派在鼎盛時期只有4位,一直難以撼動立法會投票格局。
過去,Cat都把票投給民主派。四年前的DQ事件,令她對選舉制度失望,沒有去投票。可是來到這一屆,她有了心水人馬,想把票投給扎鐵工會理事長黃偉民。
61歲的黃偉民是一名扎鐵工人,多年來為民生勞工權益上街抗爭,曾兩度參選立法會。
在澳門人眼中,他草根無畏,舉動吸人眼球,甚至帶來娛樂——黃偉民遊行時會抬棺材,又經常背着印着「為人民服務」的袋子。2017年,他出戰立法會電視論壇,穿一身綠色軍服,用一口濃厚的台山方言,大罵政府「無所事事」,獲網友封為「澳門隊長」。
今年選舉本來一潭靜水,但黃的參選在社會掀起討論。
「不多不少會有些『雞蛋和高牆』的心態,」Cat解釋,支持黃像是一種表態,「我想要透過投給一些比較突出的人,去實踐『我有得選擇』的權利。」
學者余永逸多年研究澳門政治,也有留意到市民對黃的關注。「很明顯,就是大家需要一個反對的聲音進入立法會。」
民主派消失後,出身草根的黃偉民承載市民的期待。但6月中,他被警方以涉嫌「不法經營麻將場所」帶走拘留48小時。獲釋後再接到廉署要求,協助調查賄選,再被扣留48小時,到獲釋時已經錯過提名期。
Cat替黃感到可惜,但她理解政府想為選舉「排除一些不可控因素」。只是沒料到,當局連唯一的中間派都要剷除。
2024年,澳門修訂《立法會選舉法》,規定候選人的資格需先由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審查。7月14日,國安委認定12人「不擁護《基本法》,不效忠澳門特區」,喪失參選資格——現任議員林宇滔是其中一人。
由於審查意見書具保密性質,外界均無法得知更具體的DQ原因,當事人亦無法上訴。
95後市民子正覺得很詫異。子正一向持民主派立場,但四年前,他把票投給了中間派林宇滔。子正說,因為他怕自己不投票,「連最後一個『正路』(做實事)的人都進不了(議會)。」
在他看來,雖然林宇滔不講政制改革,但在民生議題上跟大眾方向一致,「不是政府說什麼就什麼。」他還是希望議會裡面,有一把代表民意的聲音存在。
對於DQ的決定,澳門政府及中聯辦發言人均表示「堅決支持」,並強調進入特區立法會的「必須是堅定的愛國愛澳者」。
這讓子正不解。因為在他眼中,林宇滔的背景幾近「潔白無暇」。
現年44歲的林宇滔在傳統左派中學畢業,曾任《澳門日報》記者,後加入建制組織,擔任過議員助理。2017年,他離開建制,籌組「傳新澳門協會」,強調務實解決民生問題。2021年,他首次當選,已定位自己為「不會預設立場、不會盲撐、不會盲反」的政治力量。
DQ當日,林宇滔在社交媒體回應,指自己事前「沒有收到任何通知」,但感到「坦然,也問心無愧」。
子正覺得,如果林宇滔被DQ有原因,那就是他「做得太好」。
據他觀察,林宇滔近來在議會內對政策「窮追猛打」,曾提及失業率、自殺率升高和外勞等爭議性議題。「這些是政府不願意看到,它覺得(林)是一個麻煩。」
社會普遍對DQ決定感到震驚。但學者余永逸平淡地說,自己早有五、六成想法,覺得林進不了新一屆立法會。
他向BBC中文分析,有關決定主要源自政治氣候的大變化,符合港澳兩地收窄異見聲音的政治軌跡:先除掉激進的民主派,再到溫和中間的聲音,未來或到建制較開明的一派。
「到哪裡會停?不知道,但整個軌跡就是這樣走下去」。
余永逸還提到,人們可從間接選舉看出事態端倪。在DQ事件前,現任立法會主席高開賢及副主席崔世昌宣布不再參選。此前二人原本循間選界別出戰,均在議會工作逾20年。
他提出一個可能:二人或許已經嗅到一些氣息,「覺得自己可能都應該要退下來了。」「其實你看到整個趨勢,似乎那個政治氣候,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
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陳建新,過去曾就選舉結果發表意見。他坦言,今次林宇滔被DQ,自己也感到很震驚。他向BBC中文分析,事件或有近因和遠因。
近因是澳門自身面對的問題。
近年澳門經濟轉型迫切,中央不斷強調發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陳建新形容,政府處於一個「摸着石頭過河」的階段,「如果社會意見過於撕裂,很多施政都未必可以有效通過。」他分析,當議會裡有更多了解國情和政府的議員,政府工作或能更好推動。
遠因則是2019年香港社運。
在訪問中,陳建新多次援引新加坡時任總理李顯龍的話:新加坡「小和脆弱」,如果發生香港的情況,下場可能更糟,「放到澳門,我都相信是更加難去承受(衝擊)。」
「上至中央政府下至特區政府,有些事情它會變得更加謹慎。」在陳建新看來,澳門仍處於一個「比較不確定的情況」,他理解政府不斷強調國家安全,「因為你一爆,其實是難收科(收拾)」。
余永逸有類似的看法。他指出,近年大陸社會發生的各種零星示威,北京或者已意識到自己管治出現問題。「它會覺得反對的聲音會製造不安全,而這個不安全對它來說是很大壓力。」
余永逸分析,為了體制的延續性,北京要把所有異見聲音「打下來」,所以DQ中間派,就是「最安穩的做法」。至於異見聲音盡失,會對管治帶來什麼影響,余永逸坦言,這已經不是北京最重要的考量。
子正日常會關心時事,他看着政府變得越來越自我中心,「選擇掩住耳朵,當什麼事都沒聽到」。「你會憤怒,但只在底下憤怒,你知道你做不到任何的事。」
今屆選舉,子正決定不去投票,但仍會關心新聞,是因為「想看它(政府)能搞出什麼花樣、壞到哪裡去」。
2021年的立法會選舉,投票率創下歷史新低,僅得42.4%。廢票和白票數則翻倍,白票率更升至歷屆最高,接近2.3%。澳門二次DQ後,低迷氣氛之下,外界預料立法會選舉投票率會再受創。
為催谷投票率,官方也想盡辦法。例如投票日全城免費乘搭公共交通、特首岑浩輝向三萬公務員發信,強調選舉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應認真履行投票的義務,並推動親朋好友投票。
9月9日,岑浩輝在主持局級會議時,再強調投票是公務員擁護《基本法》和效忠特區的重要體現。
一名本地大學職員向BBC中文表示,學校於同日向各部門職員派發表格,收集其投票意向。表格須實名填名,如「無意向」亦要填寫原因。
今年30出頭的阿東,認同投票是公民義務,表明自己會進票站——但他認為,選票一早失去「發聲」作用。
過去因為認同理念,他把票投給民主派。但四年前的選舉,他認為政府DQ做法不公不義,以不投票表達不滿。
再到2025年,阿東進入建制組織工作。他形容手中的選票更像一個資源和工具,為自己的組織爭取多一席位。「就是他(公司)有好處,你(員工)也會有好處。」
阿東不覺得自己改變了立場,更多是調整心態,適應時代的變化。用他的話形容,就是「人化了」(看開了)。
「你發聲是為了這個地方好,但如果你覺得這個地方是不會變好的,你幹嘛『嘥氣』(浪費心力)呢?」
他覺得,在政治現實下,每個人只能往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去思考。但他不覺得澳門人是順民,「他們有他們的生存之道。」阿東說,自己的生存之道,就是「扮演一個愛國愛澳的人」。
今年83歲的陳婆婆也表明會去投票。她不懂什麼是政治立場、今屆多少組別參選,也不知道投票用意何在,「個個去投我也去投」。
陳婆婆說,自己是某建制組織的會員。過去節日曾收過一些「福利」,像是中秋節會有月餅拿,「現在經濟不好就沒什麼(東西)了」。她不知道今年該組織有誰人出選,但記得它的號碼,會像往年一樣投給它。
「如果你還是一個關心社會的人,處於逆風之中,你會覺得很焦慮,」Cat感慨,「但是似乎現在澳門人失憶也很快,新一代也不太理會這些東西。」
未來澳門政治會否再收緊?學者陳建新說「不排除」,「但我也不期望。」
現在民主中間兩派盡失,學者余永逸則預料,澳門未來施政將完全「由上而下」,「下面(建制)的人不敢出聲」——因為他們擔心的是,自己日後會否被迫離開體制、或被邊緣化。
今年12月,香港也將舉行立法會換屆選舉。在澳門DQ當日,有香港網友在社交媒體發文,形容澳門是香港的風向標,未來狄志遠和謝偉俊的去向值得觀察。這兩位議員被認為是香港的「中間派」或「建制開明派」。
余永逸笑說,「我會替他們有點擔心。」他形容,港澳兩地的關係一直都在「拖拉」,「有的時候香港走快一點,有時候是澳門。」
面對政治收窄軌跡,余永逸教人做好心理準備:決定留下來,就要接受未來是「在內地生活的狀態」。他再一強調,「我不是在講北上消費,而是整個社會、政治、經濟都跟內地一體化。」
2019年之後,Cat的身邊開始不少朋友陸續移民。「比起香港,澳門的不算是移民潮,但你會覺得有小朋友的人是有安排地走的。」
子正也正在準備。數年前,他從外地讀書回澳,碰上蘇嘉豪被DQ,加速了移民的念頭。「這裡沒有我想要的東西,社會越來越保守、公民社會越來越收縮。」
子正擁有葡萄牙護照,能夠在歐盟國家居留工作。他現在的目標是存夠60萬澳門幣,「要走趁年輕」。
BBC中文已就DQ具體原因、市民對議會代表性的擔憂向澳門政府尋求回應,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尊重受訪者意願,文中Cat、子正、阿東及陳婆婆均為化名。)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1/09/2025 11:00AM
11/09/2025 11:00AM
11/09/2025 08: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