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拯救中國珍稀金絲猴的戰鬥

神農架野生金絲猴

Joyce Liu/BBC
神農架野生金絲猴的數量已從原本的500隻成長至超過1600隻,團隊希望在未來十年內突破2000隻。

直到1980年代,人們仍在中國中部的神農架山區四處獵捕猴子,以取得牠們的肉和毛皮。

貧困的農民持續砍伐大片森林,隨著環境逐漸惡化,當地的野生金絲猴族群急劇下降,數量一度低於500隻。

1991年,年僅20出頭的楊敬元剛畢業來到這裡,當時情況正是如此。

他說:「猴子的棲息地因伐木而遭到破壞,牠們的數量迅速減少。現在這裡受到保護,猴子的數量真的在改善。」

如今,楊敬元教授是神農架國家公園科學研究院的院長,對這個物種的了解可能無人能及。

楊教授帶著BBC記者深入森林,與珍稀金絲猴見面

Katherina Tse/BBC
楊敬元教授帶著BBC記者深入森林,與珍稀金絲猴見面。

楊教授今年55歲,將一生都投入在研究與保護這種瀕危的金絲猴亞種。這些猴子僅分布於湖北省的神農架山區,他親自帶我們深入森林與牠們見面。

我問他是否真的能聽懂牠們衆多叫聲的意思。

他回答:「是的。『伊……』(Yeeee)是在告訴其他猴子這個區域很安全,可以過來。『烏-卡』(Wu-ka)則是表示有危險,要小心。」

果不其然,當猴子從樹上走下來時,他也發出各種聲音。牠們握著我們的手、觸碰我們,仔細觀察眼前的這些人類。

這些猴子生活在中國中部的神農架山區

Joyce Liu/ BBC
這些猴子生活在中國中部的神農架山區。

當我們坐在地上以讓猴子感到安心時,楊教授說,這些動物擁有非常複雜的社會結構。

當小猴子跳到我腿上、在我們身上爬來爬去好奇地觀察時,楊教授解釋了牠們群體的組成方式。

一個家庭群體通常由一隻雄性領頭,擁有三到五位雌性伴侶及子女。這些家庭聚集成更大的群體,有時可超過百隻猴子。

未婚雄性則會組成自己的群體,有時負責警戒。雌性猴子會在伴侶不知情的情況下「偷情」,這不僅會引發緊張關係,也可能導致衝突。衝突不只發生在雄性爭奪家庭主導權時,也會在整個「部落」爭奪地盤時爆發。

六歲的雌性猴子知道何時該離開原生家庭,加入其他群體,以避免近親繁殖。這些猴子平均壽命約為24歲,也知道何時該走向生命的終點。

據說,牠們在生命末期會獨自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離世。護林員表示,這些地點極為隱密,數十年來從未有人發現過猴子的遺體。

如今,這些獨特的動物能在約400平方公里(155平方英里)的範圍內自由生活,與過去的情況已大不相同。

由於野生金絲猴的移動速度很快,因此很難找到牠們

BBC
野生金絲猴的移動速度很快,因此很難找到牠們。

雖然神農架國家公園早在1982年就已成立,但在當地長大、現年49歲的護林員方吉喜表示,苦苦掙扎的農民花了更多年才停止破壞這裡的環境。

他說:「山裡的人非常窮,飢餓是真正的問題。當時根本沒有保護野生動物的概念。」

「即使伐木被禁止後,仍有人非法砍伐。若不砍樹,他們哪來錢?也有人偷偷獵捕野生動物以求生存。是經過長期的宣導與教育,才慢慢改變了當地農民的意識。」

其中一項關鍵,就是讓這些農民轉變角色,從破壞者變成森林的守護者。

方吉喜說:「當改變開始時,科學家告訴我們:你們其實可以來一起工作。你們可以在這裡有份工作,幫助保護動物。」

如今,他是巡邏隊的一員,負責監控盜獵行為,更重要的是追蹤猴子的行蹤,讓研究人員能了解牠們的睡眠、覓食與生育習性。

但要找到牠們並不容易,因為猴子能在樹冠間迅速移動,而人類要走同樣的距離可能得花上一小時。

此外,這些迷人的靈長類動物本來並不習慣與人類互動,尤其在過去人類對牠們構成威脅的情況下。

要改變這一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2005年,楊教授與少數幾位成員成立了專門研究團隊,保育工作也正式展開。

為了與我們在森林中遇到的這群猴子建立聯繫,團隊花了一整年時間慢慢接近牠們。

楊教授說:「牠們一開始非常害怕我們。遠遠看到我們就全部逃走。」

但隨著時間推移,800公尺的距離縮短為500公尺、再到200公尺,直到猴子願意讓團隊靠近。

他說:「我非常興奮,因為牠們終於成為我的朋友。我們每天都能在一起交流。」

楊教授畢生致力於保護猴子(資料照片,攝於20世紀90年代)

BBC
楊教授畢生致力於保護猴子。(資料照片,攝於20世紀90年代)

楊教授團隊早期的老照片顯示,當時的山丘幾乎光禿禿,森林覆蓋率僅約60%。但當我們在山頂放飛無人機時,眼前景象證實目前報導所稱的約96%森林覆蓋率相當準確。

這片美麗的自然景觀吸引了大量遊客,近年已有數百萬人造訪。

不過,雖然遊客可以在國家公園的許多區域自由活動,專門保護猴子的區域則僅限獲准的工作人員進入。

我們被帶進其中一個保護區,沿著崎嶇的山路前行。

沿途我們經過了架設好的攝影機與傳輸設備,不僅用來觀察金絲猴,也用來監測黑熊、野豬及神農架其他野生物種的活動。

從一個令人屏息的制高點望去,我們看到一個曾經住著農民的山谷,如今他們已被遷至其他地區,以協助保護當地生態系統。

稍後我們訪問了一位曾住在此地的男子,他表示自己很高興離開這個偏遠且貧困的生活環境。透過政府的搬遷補助,他與家人如今經營民宿,生活也更加幸福。

對楊教授的團隊而言,這一切努力都是艱辛的過程,尤其是金絲猴的繁殖速度極慢——雌猴每兩年才生育一次,每胎僅一隻,而且並非所有幼猴都能存活。

然而,野生金絲猴的數量已從原本的500隻成長至超過1600隻,團隊希望在未來十年內突破2000隻。

楊教授說:「我非常樂觀。牠們的家現在受到良好保護,有食物和水,不必擔心生活所需,最重要的是,牠們的數量正在穩定成長。」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