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第二輪「大罷免」五大看點:動員冷卻了,能緩和台灣社會撕裂嗎?

一名女性在726罷免選舉開票場合哭泣。

Getty Images
罷免方支持者在7月26日的第一輪選舉遭遇挫敗,影響第二輪投票氣氛。

8月23日台灣將舉行「大罷免」第二輪投票,共有七席國民黨立委將接受選民考驗,選區集中在台灣中部。

這場由公民團體發起、執政民進黨支持的罷免行動,試圖翻轉2024年選舉後「朝小野大」的立法院格局,依罷免成案順序分為兩次選舉。

BBC中文採訪的多名學者都觀察到,本輪選情明顯「降溫」,罷免團體士氣受挫,民進黨也因為執政面臨「內憂外患」減少動員,預計投票結果維持「零席」被罷免,立法院朝野對立的「政治僵局」還有待解決。

值得關注的是,此前綠營主打的「抗中保台」論述,並未延續到這次選舉。外界也密切觀望中部選情,將如何影響被視為國民黨主席大熱、現任台中市長盧秀燕的政治能量。

1. 罷免方士氣受挫

823第二輪「大罷免」一共涵蓋七名國民黨立委,包含新北市選區的羅明才、新竹縣選區的林思銘,以及台灣中部的五名立委:台中市選區的江啟臣、顏寬恆、楊瓊瓔,南投選區的馬文君、游顥。

這次選舉範圍相對小而集中,有別於726第一輪「大罷免」包含24個立委選區、遍及台灣多個縣市。

第二輪罷免選舉立委選區分佈。

BBC
第二輪罷免選舉立委選區分佈。

多名專家指出,此次選情熱度與上輪比較,無論是網路輿論聲量或地方選區動員程度,都有顯著落差。

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劉嘉薇教授向BBC中文表示,罷免方經歷上次一席都未成功的挫敗,普遍陷入沮喪情緒,內部也產生不少檢討聲音;前次結果也使幾名罷團要角接連退出,包含曾作為罷免領銜人、聯電創辦人曹興誠,都曾指要罷免團體「放下罷免」、「民主進步黨去努力」,對氣勢產生打擊。

七個選區的罷免團體都曾向媒體表態不放棄,但隨著投票日接近,過去一週谷歌的搜尋趨勢排行榜上,前25名都不見與「罷免」有關字詞,本地媒體對大罷免的報導數量也遠低於前次。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張竣豪教授向BBC中文分析,罷免團體以素人志工為主要參與參與者,在知名要角和熱心金主退出後,選舉資源不如先前充足,加上此次選區集中台灣中部,都未分佈都會區,「媒體關注度本來就較低」,也使整體宣傳效果降低。

前次罷免方積極投入「網路空戰」——包含台灣電影圈工作者拍攝罷免短片,作家楊双子發動1043位作家聯署,還有投票前夕社群平台Threads上一波「百工百業挺罷免」的發文等,在此次也不見類似操作。

台灣立法院內場景。

Getty Images
大罷免獲執政民進黨支持,主要領軍人物包括民進黨黨團總召柯建銘。

張竣豪在台中生活,仍能看到兩方支持者張貼標語、站路口拉票等,但感受氣氛明顯較冷清。他指出,此輪罷免對象大多是資深立委,且好幾位出身於政治世家,其中有五位更是在2024大選中取得高於過半的得票數,罷免方在推動罷免「本身難度就較高」。

此次七個選區長年是綠營的「艱困區」,選民結構偏藍營,地方政治勢力不易被挑戰,罷免團體在動員連署階段就不如預期,因而來不及送出連署書,成案較晚,才會延到23日投票,形成第二輪選舉。

張竣豪解釋,外界普遍預測這次選舉可能維持「零席」被罷免,「勝負值清晰」,罷免方評估勝負對於改變國會席次影響力不大,選情也就隨之降溫。

台中市得票率

BBC

2. 賴政府的「內憂外患」

除了罷免團體,執政民進黨的動員力度也趨冷。

台灣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顏維婷向BBC中文表示,這次選舉仍可感受到罷免團體努力推動,「想把理念傳遞出去」,但在支持罷免的民進黨方面不僅沒有強烈動員,甚至有「反動員」態勢,「無論是線上線下,強度都比726之前少了非常多」。

賴清德政府在726罷免後民意滿意度明顯下滑。近期多項民調都顯示,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卓榮泰滿意度皆跌破三成創新低,不僅在社會引發內閣重組的討論,黨內也出現檢討聲浪。

日前台灣前副總統、曾任民進黨代理黨主席的呂秀蓮,公開建議賴清德辭去民進黨黨主席,以挽救民意。

顏維婷指出,賴清德政府這段期間須承受前次罷免失利結果,面對民意檢視、重新盤整施政方向,應對接連到來的第二輪大罷免。明顯例子是,其先前反對國民黨、民眾黨通過普發全民現金一萬元新台幣的法案,近期則放軟態度接受。

該舉措引起民進黨內爭論和支持者反彈,指行政院原本主張此舉違憲,舉債發錢違反財政紀律,未真正解決問題,也顯得自相矛盾。

「外界看來民進黨好像很迷失,他們還沒找到有效方法,策略方向不請楚,議題設定方面也失去主導權。」

劉嘉薇也觀察到,有別於一個月前,賴清德正面臨更嚴峻的「內憂外患」考驗。

她解釋,目前台美關稅談判尚未完成,8月1日美國公布的對台對等關稅,是既有稅率再疊加20%,「疊加稅率」概念被外界質疑政府溝通「不透明」,民眾也普遍擔憂民生經濟受到劇烈影響;另外,前陣子颱風造成台灣南部重大災情,政府也被批評救災不利,執政滿意度受到影響。

前次罷免結束後,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曾在民進黨中常會表示,面對8月23日罷免投票,「民進黨會繼續與罷免團體同行」,要求中央黨部與各地黨公職全力支援公民團體。

劉嘉薇指出,賴清德先前雖然有此公開表態,但面對國內外重大政治事件、「民眾期待執政黨專心處理關稅跟內政」的聲音,其難以施力助選,反罷方的動員力道也隨之降低。

台灣總統賴清德就職。

Getty Images
賴清德政府面臨前次罷免失利,及國內外政局變化的挑戰。

3. 「抗中保台」牌失效

值得關注的是,726罷免罷免團體和民進黨主打的「抗中保台」論述,也未延續到這次選舉。

上回不少選後評論都指出,罷免方訴求的「抗中保台」意識型態路線在國會議員層級的罷免案未奏效,其主張多位遭提案罷免的立委「親中」與中國關係密切,而非以這些立委問政或選區服務不佳為罷免理由,導致結果全面失敗。

劉嘉薇指出,「抗中保台」牌在前次罷免未形成幫助,該路線僅凝聚綠營同溫層,卻把中間選民化為敵人,對動員投票沒有助益,甚至形成負面效果,激發不少非理性行為,引發民眾反感。

張峻豪表示,「抗中保台」是民進黨近十年選舉的「神主牌」,在上次無法發揮作用,甚至造成反效果,民進黨基於理性考量,會改變操作策略外,這次七席立委選區多集中政治勢力更為傳統的選區,相較於國家發展、兩岸關係議題,選民關係與投票行為與地方派系、意見領袖連結更深。

這也形成此次罷免團體的訴求偏向討論地方性議題,試圖呈現該立委對地方建設失職、多年政見未落實、青年發展困境,或有貪污前科等經歷。

「但我相信『抗中保台』這個概念還是會繼續出現在台灣選舉中,尤其是2028年總統大選,」張峻豪指出,台灣選民思考國家層級的領導人時,還是會衡量其對於兩岸關係、國防外交的論述跟理念。

顏維婷則指出,「中國對台灣的野心全世界都知道,存在一個主權對另一的主權挑戰的客觀事實」,但「抗中保台」口號經歷多次選戰,已被高度「工具化」跟「政治化」,隨著雙方立場極化,這個國安問題卻變成只有單一政黨在談,無法溝通和形成共識,是台灣目前需面對的困境。

726罷免選舉造勢場合的標語。

Getty Images
「抗中保台」是前次罷免選舉主要論述。

4. 「符合常態」的罷免選舉

多名專家都認為,此次罷免選舉在規模縮小、藍營基層實力強、勝選氣勢延續等三個條件下,罷免方更難罷免成功,結果很可能是「7:0」。

顏維婷表示,隨著選舉熱度「降溫」,此次結果會更接近過往罷免選舉的「模式」,投票率不會像前次這麼高,進而出現「同意票數和不同意票數都超過門檻」的罕見情況。

根據台灣《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通過罷免必須達成兩項門檻:一是「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二是「同意票數達原選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簡言之,即使投票結果是同意罷免大於不同意,若人數不達門檻,一樣無法形成罷免。

顏維婷解釋,「通常罷免選舉不會通過,都是因為同意票根本不會達到門檻」,但上次罷方與反罷方強烈動員,使原以「負面動員」為主的罷免選舉,出現大量投下「不同意罷免」的選民,形成「不同意票又都多過於同意票」的狀況。

回顧726罷免選舉,整體平均投票率突破55%,高於過往台灣所有罷免選舉的投票率,其中花蓮選區傅崐萁的投票率甚至突破六成。

包括台北市王鴻薇、台北市徐巧芯、新北市葉元之、台中市羅廷瑋、花蓮縣傅崐萁等人,同意票雖然都超過選舉人數四分之一的罷免門檻,但靠著「不同意票數高於同意票數」而免於被罷免。

顏維婷指出,隨著罷免選舉選情「冷卻」回歸「常態」,台灣社會內部撕裂的狀態也會有所緩和。目前民眾對罷免案的攻防和關注降低,公眾討論主要集中在8月23日要同步舉行的「核三重啟公投」。

「726的社會對立有點嚴重,雙方政治人物在過去幾個月要負非常大的責任,仇恨動員支持者、激化對另一方的敵意,」 她解釋,台灣極化情況並未走到極端,民眾普遍接受罷免結果,認為符合民主體制、有其正當性,但仍是需要關心的現象。

國民黨舉行總統候選人造勢記者會。

Getty Images
台中市長盧秀燕(右一)為國民黨中生代重要政治人物。

5. 奠定盧秀燕地位?

此次七位面臨罷免的立委當中,台灣中部選區立委就有五個人,其選情和結果也被認為將牽連中台灣的政治版圖,是檢驗台中市長、國民黨中生代政治人物盧秀燕影響力的機會。

外界普遍認為盧秀燕是2028年國民黨有望提名的總統候選人,也是國民黨近期面臨黨主席改選的有力人選之一。

盧秀燕從政超過20年,有多屆立委經驗,2022年成功連任台中市長,「台中媽媽」的親民形象受到其選民認可。

這兩輪罷免選舉都可見到盧秀燕積極助選的身影,不僅陪同中部立委掃街拜票,也多次與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聯手為反罷免造勢活動站台。

劉嘉薇指出,這次罷免選舉對於盧秀燕是一次政治檢驗,「如果這些立委沒有被罷免,將代表盧秀燕輔選成功,墊高她在黨內和台灣政壇的地位。」

張峻豪則認為,這次選區基本上都是藍營優勢選區,對於盧秀燕而言只是「守成」,「她能不能把影響力或政治能量,擴張到中台灣之外,我覺得還需要更多努力,也不會把這次罷免結果連結到她的政治影響力上。」

但他也觀察到,盧秀燕已在為未來競逐總統大位做準備,目前對競爭黨主席不感興趣,可能是擔心該職位耗損其政治能量,「想要減少犯錯」,想循上次侯友宜不選黨主席、直接競選總統的路線前進。

顏維婷也指出,盧秀燕是當前國民黨中生代重要政治政治人物,無論823結果如何,「她何時會承接國民黨領導人位置,各方都會關注。」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