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南非一家冰淇淋咖啡館,如何重建非洲的文化自信

Tapi Tapi的冰淇淋

Tapi Tapi

「塔皮塔皮」(Tapi Tapi)冰淇淋店售賣的冰淇淋承載著一個深遠的使命:透過食物傳遞非洲的民間傳統、儀式與文化,藉此撫慰非洲人民的集體心靈。

位於開普敦藝術氣息濃厚的天文台區,主要的街道上滿佈了值得徒步探索的二手店、咖啡館與餐廳。在這條街上,有一家外觀低調的冰淇淋店——「Tapi Tapi」。这是來自班圖語的擬聲詞「尼奧佐辛威」(nyaudzosingwi),意思是「甜甜的」,其小巷風格的入口處佈滿了書法,吸引人們駐足觀賞。

「Tapi Tapi」並不是一間普通的冰淇淋店。它致力於透過食物來分享民間傳統、儀式與文化,修復非洲人民的集體自尊。這裡的所有冰淇淋都是小批量的手工製作,原料通常來自朋友與顧客的花園。

每個月,店內都會推出一份精心策劃的冰淇淋餐單,這包括來自南非的炸麵團 「阿馬格維尼亞」(amagwinya)、來自迦納的焦糖薑味烤花生香蕉「凱萊韋勒」(kelewele),或是津巴布韋常見的烤南瓜與黑巧克力組合「恩霍皮」(nhopi)。

下一個月,餐單可能會換成西非的酸奶小米甜點「蒂亞克里」(thiakry)、津巴布韋的烤高粱餅乾 「姆維爾-姆維爾」(mbwire mbwire),或是遍布非洲各地的素食料理——莧菜與黃梅組合「莫瓦」(mowa)。

在這裡,沒有口味是會重覆的。

創辦人塔皮瓦·古札(Tapiwa Guzha)表示,「Tapi Tapi」冰淇淋店的誕生源自一場「自我挑戰」,靈感來自童年時在祖母廚房裡等待甜點出爐的回憶。

古札出生於津巴布韋,2005 年移居南非,在開普敦大學攻讀博士,並於2014年取得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之後那一年,他在西開普省的葡萄酒之鄉斯泰倫博斯展開博士後研究。

他回憶道,當時第一次看到三種語言的標示牌:「一般建築標示都是英文與南非語,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第三種語言,那是科薩語(Xhosa,屬班圖語系),那是在一塊『擅闖者將被起訴』的警告牌上。」

Tapi Tapi的創辦人塔皮瓦·古札(Tapiwa Guzha)。

Jo Munnik
創辦人塔皮瓦·古札(Tapiwa Guzha)表示,「Tapi Tapi」冰淇淋店的靈感主要來自於童年時在祖母廚房的記憶。

這引發了古札內心的對話,他開始思考作為一名黑人在南非生活的現實處境,儘管這裡有超過80% 的人口是黑人,但經濟權力仍然由少數白人掌控。

這促使他進一步深入探索不同的世界觀,反思為何西方的知識體系與飲食文化被高度推崇,並且超越了原住民。與此同時,他也開始思考非洲宇宙學和西方科學之間的相似之處。

他說:「我記得我曾思考過『造雨者』(在多個非洲傳統中,透過儀式向神靈求雨的靈性中介)與氣象學家的差異。我不一定相信有人能憑空召喚雨水,但我相信人們有能力去理解天氣模式,並且在任何背景下,都能使用這些知識去建構敘事,但這兩種系統的價值卻不被同等看待。」

古札回憶起從開普敦前往斯泰倫博斯(Stellenbosch)的旅程,沿途是翠綠葡萄園與壯麗山景,但與此同時,他也目睹了葡萄園勞工的艱辛與不公。

與此同時,他對學術界與現代科學的價值觀越來越感到幻滅。他發現,自己在博士後研究期間造訪的城市,反而不斷將他從科學領域引向原住民農業與知識體系的豐富世界裡。

在2018年祖母的葬禮後,古札回到開普敦,決定離開學術界,轉而投身於與食物相關的領域。他已經在家自製冰淇淋長達八年,然後決定給予自己一個挑戰:將這項技能轉化為一門事業。

起初,他嘗試製作發酵與酒精風味的冰淇淋,但某天他在一家當地餐廳遇見來自津巴布韋的家鄉小吃,便決定將它們加入冰淇淋中。

這些小吃包括:「maputi」(馬普蒂,一種爆米花狀的玉米)、「Mazoe orange crush」(馬佐埃橙味濃縮飲料,有時用於雞尾酒或水果飲)、「baobab」(猴麵包樹果,一種帶有柑橘風味的大型果實)、「masau」(馬紹,一種小巧酸甜的果實)、以及「nyii」(尼伊,一種可鮮食、可曬乾或做蜜餞的甜漿果)。

他說:「那是我第一次吃到真正與我身份產生連結的冰淇淋。它喚起了我的童年回憶,讓我想起那些快樂時光。我對它的連結不僅僅在於它的美味。 」

「塔皮塔皮」(Tapi Tapi)冰淇淋店各種口味的冰淇淋

Tapi Tapi
所有冰淇淋都是小批量手工製作的,口味不會重複。

古札於 2018 年正式創立了「塔皮塔皮」(Tapi Tapi)冰淇淋店,最初以直送服務的形式營運,後來逐步發展為一間實體冰淇淋咖啡館,將其希望透過冰淇淋講述非洲大陸故事的理念具體落實。

店內牆面裝飾是卡斯維科羅(Kasvikiro)的藝術,這是一種自學而成的非洲書法風格,靈感來自他對字母系統與手寫文字的濃厚興趣。

入口的牆上,掛著一段提醒語:「這是你的家,是你族人的土地。從這裡滋養自己,也細心照料它,讓他人也能享受。記著,我們的生命、故事與歷史並非始於1488 年(歐洲人首次繞過非洲南端的年份)。你來自更古老的時空與地方。我們自始至終都在這裡。」

自那以後,古札與詩人、保育人士、瑜伽導師與各領域的學者合作,舉辦各式教育體驗活動,包括品嚐菜單與野外採集等。

南非廚師、消費科學家、食譜開發者與「高粱計劃」(The Sorghum Agenda)數位倡議創辦人贊迪爾·芬克薩(Zandile Finxa)表示,一次造訪「塔皮塔皮」(Tapi Tapi)的經驗,開啟了他們與古札關於飲食觀點的一系列對話。

他說:「我開始與古扎談論文化社會學、原住民食物與永續性,對我來說,他的理念涵蓋了這一切。」

對芬克薩而言,與古扎的交流讓他們能從學術角度探討原住民飲食與習俗,並結合古扎的科學背景與他在旅途中累積的文化經驗。最終,兩人合作開發出一款以高粱為主角的甜點:由芬克薩製作的高粱布朗尼,搭配上古扎的高粱冰淇淋(sorghum blondies ice cream)。

不同來自非洲大陸的食材

Jo Munnik
豐富多彩的創意風味體現了非洲大陸的靈魂

「塔皮塔皮」(Tapi Tapi)冰淇淋店所使用的許多食材與冰淇淋口味,對非洲以外的人來說可能並不熟悉。

然而,這正是每一勺冰淇淋背後的核心理念:如古扎所說,要慶祝那些「熟悉的、懷舊的、本地的、當季的、自家種植的、常見的,並能代表非洲人民」的風味,而不是受外來歷史遺緒所影響的味道。

古扎表示:「我們不是某種『歐洲風格的黑人版本』。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不會在義式冰淇淋裡用所謂的『非洲鼠尾草』,我們用的是「伊菲福」(imphepho,一種南非傳統草藥)。所以當你看到我們的口味名稱不熟悉時,請去Google,並了解它本身是什麼,而不是把它對應成你食物詞彙裡的某個近似物。」

對於無法親自前往「Tapi Tapi」冰淇淋店品嚐冰淇淋的人,古扎也提供一系列食譜,使用許多非洲家庭廚房中常見的食材,例如以玉米、小米或苔麩製成的曲奇,這些穀物平常並不常用來製作甜點。他會將這些曲奇與冰淇淋一同搭配食用。

對古扎而言,只要有一點好奇心和願意嘗試及實驗,我們就能將那些看似平凡的主食,轉化為美味的甜點。

他說:「我們身邊其實充滿了魔法,只要你願意留意,大地會提供一切。當四周充滿豐饒時,不要等著農業來養活你。」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