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參加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社科)內地考察之後,對於今年剛考完香港中學文憑試(DSE)的韋同學來說,這個考察團,他記得的只有「行程不斷唱好中國」、「食物很難吃」。
那是前往深圳前海的兩日一夜考察團,他告訴BBC記者,當時去了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參訪一些歷史古蹟,但記憶並不深刻。
參觀的時候,他指那些參訪的單位在「唱好中國科技現在有多好,例如無人機和自動駕駛」,以及呼籲香港的年輕人到大灣區工作,但韋同學坦言自己「沒有太大興趣。」
唯一讓他感到難忘的,是在第一天的行程完結之後,能夠與其他同學在酒店的房間遊玩,「疫情三年,都沒有機會去其他交流團,這是唯一一次有考察團可以過夜,」他形容就像和朋友一起去了短暫的旅行。
教育局的文件宣稱,考察活動是為了讓高中學生親身了解國情和國家的最新發展,從而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欣賞,以及提升國民身份認同。
但對韋同學來說,他認為成效有限。而今年起公社科考察團在內地發生一連串事件,使得考察團的安全性、學生是否需要強制參與、交流成效、公帑運用等狀況備受香港社會關注。
香港政府於2021年宣布以公社科取代通識教育科,這個必修科要求高中學生在三年內必須到中國大陸考察一次,費用由香港教育局全額資助。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直到正常通關之後,首個考察團才於2023年4月成行,至今累計約有共14萬名高中生參與。
根據立法會文件,三個學年的考察開支共花費近1.87億元港幣,而在2025/26學年,教育局預計將資助逾5萬名高中生赴大陸考察,預計涉及1.16億元開支,按年增加約34.6%。在香港連年財赤之下,此項開支卻一直上升,突顯了港府對此事的重視。
今年以來,香港中學生必須參加的中國大陸考察團接二連三地發生事故。
當中包括多間中學考察期間接連爆發急性腸胃炎個案、聖保羅書院一名中五男生於杭州交流考察期間離世、有學生擅離酒店「夜遊」等。
這些事故,令香港家長及外界對於考察團的安全性存疑。公社科的內地考察團由教育局舉辦、並委託承辦機構籌辦,而每名學生都會獲得全額資助。
教育局在事故發生後成立「學生內地考察專責小組機制」,以直接與各內地部門單位保持密切溝通聯繫,適時優化交流考察活動安排。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回應事故時,表示考察團以學生安全為首要考慮,指經調查後證明學生的死亡與考察交流活動無關,但沒有公開及交代死因。
另外,就著腸胃炎的接連爆發,蔡若蓮稱沒有證據顯示和考察團的膳食有直接關係。教育局回覆BBC中文時表示,為了安全起見,雖然未能核實病源,教育局已即時要求有關承辦機構停用懷疑涉事餐廳,並要求所有為公民科內地考察團提供膳食的餐廳暫停供應生冷食品、已煮熟的貝類海鮮等。
外界關注,上述事故有著公共性,加上引來廣大的家長的憂慮,認為局方應向公眾交代調查結果。
多宗事故發生之後,香港中學生是否強制需要參與內地交流團,也是其中一個關注的焦點。蔡若蓮稱,交流團不會納入公社科的評估,但局方要求所有學生參與,若有學生不能參加需要解釋或請假,而學校也須向校董會和教育局匯報情況。
翻查教育局的文件,如果有學生要求退出,教育局可能會撤銷對於該名學生的資助,而學生需要支付相關的團費及額外的退團費用。只有特殊情況下,如學生患病或有其他重要事故,局方才會考慮不撤銷資助。
韋同學說,即使並不太願意到內地考察,但由於規定必須參與,「不想去也要去,」他說,即使是他的家人,也只能無奈地接受,「因為不是讓你選擇,只是通知。」
自兩年前起,公科社老師張老師(化名)每年都會帶高中學生參加內地考察團,通常揀選的都是大灣區城市的考察路線,「正常是每年帶一團。」
張老師告訴BBC中文,早在考察團開始舉辦的時候,已經有家長表達過擔心和憂慮,「每年都有很多的擔心,例如問會不會很危險,子女未試過在外過夜,也有家長會問,是不是一定要去。」
在未有公社科之前,張老師也曾經帶過學生到中國大陸進行交流,「是一些去珠三角的團,」除了公社科的考察團外,現時他也仍然有繼續帶領其地到大陸的交流團,但相較起來,「我覺得公社科的考察團會麻煩一點,因為人數比較多,一個年級有一百多人。」
現在教育局規定每所學校的師生比例為1比10,即每十名學生就要有一位隨團老師,意即每舉辦一團考察團,便需要有十多名老師隨團同行,張老師指,要管理一百多名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對於近日考察團爆發的多宗事故,在張老師的觀察中,他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所有高中生都需要參加公社科的考察團,「即操行最差的同學也要去,有些學生平時的行為、操行欠佳,或者有些SEN(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都一定要去的時候,出事的機會大了很多。」
他指,相比之下,學校自己舉辦的交流團能夠揀選比較合適的學生,加上規模相對較小,隨團老師比較能夠應付。
另一方面,張老師表示負責安排交通、膳食、住宿的承辦機構是由教育局負責招標,行程及路線亦由局方規劃,他在過往兩年的經驗裡面,即使承辦機構臨時改動行程及安排,學校也只能被動地接受,「我們對於行程接近沒有控制權,酒店不能控制,膳食也無法控制。」
他坦言遇到的承辦機構質素並不理想,認為局方是以「價低者得」準則去揀選,「如果是學校自己招標,尋找旅行社其中一項是要服務質素好,但這兩年的經驗,領隊處理緊急問題都是比較差。」
教育局並無公佈有哪些機構承辦公社科考察團,BBC中文翻查不同學校的通告,發現其中一些承辦機構包括:華暢東方文化國際交流有限公司、百利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有限公司、香港青少年教育交流中心、和富社會企業有限公司、教聯會旅遊服務有限公司、以及屬於國企的香港中國旅行社。
翻查政府已批出的合約,成立於2016年的華暢東方文化國際交流有限公司過去曾多次承辦教育局的中學內地交流計劃,包括於2024年獲批逾1.3億元合約、為初中及高小學生的「同根同心」交流計劃提供服務;而和富社會企業有限公司、香港青少年教育交流中心、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有限公司等機構同樣也在過去有承辦過教育局的內地交流計劃。
BBC中文曾向教育局查詢依靠什麼準則來揀選承辦機構,教育局回覆指,局方一直按既定機制以公平、公開和清楚明確的程序,通過邀請報價或公開招標方式採購服務。在評審投標書時,教育局會考慮技術(包括創新建議)及價格因素,並不一定是「價低者得」。
就考察團的食物衞生安排,教育局在相關招標及報價文件清楚列明對團餐和餐廳環境衞生等的要求,並與內地合作夥伴及相關政府部門保持緊密溝通,採取一切必要的預防措施,保障食品安全及品質。教育局指,會不定期派員隨團出發,監察承辦機構的實地工作。
在上述考察團事故發生後,網上社交平台「教育刺針」持續接獲讀者的消息,並於平台上作出跟進。期間遭到保安局局長鄧炳強點名批評,指其「用一些看似和國家安全無關的議題來分化社會,讓人憎恨特區政府,甚至憎恨中央」 。
「教育刺針」負責人、香港考評局前發展部經理楊穎宇接受BBC中文訪問時,在短短數月之內,發生的事故涉及不同性質,包括身故、健康、紀律,「可能是因為(考察)團的數量突然增加多了,」他認為團數的增加導致相關的負責人處理有失。
楊穎宇表示,過去即使也有舉辦不同類型到中國大陸的交流活動,「但以往是需要經過篩選、面試,不會有犯事的可能,真心要去交流,才會讓你去的。但現在是全部人都要上去。」他指,學生數目的大增,也會讓隨團的老師在管理上面對更多潛在的挑戰。
過去近二十年,香港的中、小學都有著不同到中國大陸的交流計劃,惟主要屬自願、鼓勵性質。公社科出現之後,北上考察成為了高中學生必須參與的活動。
2007年,時任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明確表示政府會不遺餘力推動國民教育,隨後香港政府亦不斷在內地交流上投放資源,包括推出針對初中及高小學生的「同根同心」 、針對中學生的「同行萬里」等多項內地交流計劃,同時也會資助中、小學自行舉辦交流活動。
「你可以想像,帶領30個學生和帶領120個學生,那件事在本質上是有不同。」曾任職通識科11年的前教師田方澤告訴BBC中文。他指,過去帶領交流團的老師在知識及經驗上會比較熟悉,「也比較有熱情去做,例如中史老師帶學生去湖南看歷史名勝,中史老師自己都會開心。」
「但現在在1比10的比例下,有十多個老師要隨團,有些老師可能也不太想去,他亦可能沒有熱情。」田方澤說。另一方面,他亦質疑交流團的成效,指近年聽到參與過的人表示「好像走馬看花,那成效有多大?成本好像用了很多,但成效又好像不特別有,反而這個才是重點」。
公社科交流團剛開始的時候,教育局曾提供即日來回的「一日團」,當時有學生表示大部分時間在旅遊巴上渡過,亦有立法會議員批評行程時間過短,流於走馬看花。教育局隨後將一日團由8個減至3個,並且增設4至5日廣東省以外的行程。
過去兩年都有帶領交流團的張老師回顧早些時候的經歷,「學習成效……多多少少也有的,學生回去看到某些發展及體驗,都一定認識多了祖國的。但很多時候,那個經驗的重點不是在學習,而是跟同學很開心地去了兩日旅行,在這方面來看,對學生也是很可貴的經驗。但如果你問我,要花這麼多人力物力,就可圈可點吧。」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2/05/2025 05:00PM
12/05/2025 05:00PM
12/05/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