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半夜我們點燃那道火,燒了壓轎金,幫孩子在身邊周圍圍繞,孩子就像被媽媽安撫過般安靜及冷靜,這才劃上休止符,才能去睡覺。」黃小姐,一位台灣苗栗縣通宵鎮白沙屯的媽祖廟「白沙屯拱天宮」的虔誠信徒說。
烈日下的新北土城街頭,剛滿30歲的黃小姐緊抱幼子,臉上汗水與淚水交織的她盼望著遠方傳來的鑼鼓聲。2022年,當年1歲半的兒子皮膚蕁麻疹與腸胃炎反覆發作,每晚啼哭讓夫妻倆難以成眠,「醫生診治不出原因,就會送到廟裡,你懂嗎?看不到摸不到的東西,我們只能祈求神明的幫助」。
憂心孩子與家務的日子幾乎壓垮她,「近三年,我們沒有一天睡好覺!很多夜裡我就是抱著小孩一起哭。」
也是2022年,白沙屯媽祖遶境至新北市土城,黃小姐帶著剛看完醫生的兒子趕往現場,心中默念:「媽祖,請救救我的孩子。」原以為人潮洶湧,自己的祈求或許難被聽見,丈夫也勸她到超商避暑休息。然而,當粉紅布幔的神轎在她面前停駐,彷彿回應她的呼喚,轎桿輕觸孩子的臉龐,黃小姐淚流滿面,感受到無形的溫暖。
她向BBC中文回憶說,取得壓轎金後,孩子當晚安穩入睡,體質逐漸好轉。如今,兒子健康活潑,黃小姐篤信這奇蹟歸於媽祖庇佑。自此,她年年加入白沙屯進香,徒步還願,每一步都滿載感恩。
黃小姐的經歷揭示了這場宗教盛事對台灣年輕世代的吸引力。過去,台灣宗教活動多以中老年信徒為主,但近年白沙屯進香現場湧現年輕面孔:來自高雄、台北等都會區的年輕男女,紛紛奔赴台灣中部參與這場信仰之旅,成為熱議話題。
白沙屯拱天宮透過臉書粉專與YouTube直播吸引逾10萬人線上觀看,年輕人則喜歡在Instagram與Threads分享進香動態與即時路線。此外,主辦單位還運用GPS定位與直播系統,讓信眾可以即時追蹤媽祖行蹤,開車的香客也能透過直播感受「媽祖與我同在路上」的共鳴。
2025年報名香燈腳(媽祖信眾的俗稱)達32.9萬人,較2024年的18萬人激增近一倍,創歷史新高。一名台灣網友在X平台分享稱,白沙屯進香不只是宗教盛事,更是心靈與身體的試煉,年輕人透過徒步找回對土地的連結。
這種現象反映年輕世代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同,他們在進香中尋求心靈慰藉與社群連結,同時以科技放大信仰的影響。譬如,在台灣同婚受到熱議的時候,媽祖成為許多年輕同志伴侶的精神寄託。當時,他們以「媽祖的愛不分性別」向台灣社會及媽祖信眾遊說祈求支持。
中興大學特聘教授廖振富在臉書分享:「白沙屯進香藉由網絡即時報導與民眾的親身見證,透過科技畫面的視覺撞擊,激發年輕人對台灣鄉土的熱愛。」
台灣約有3000座媽祖廟,信眾遍及各行各業,他們視媽祖為慈悲的母親,守護眾生度過人生的每一道風浪。
而在苗栗的白沙屯媽祖進香是台灣最具特色的宗教盛事之一。自清代以來,苗栗通霄拱天宮的媽祖神像便在台灣落腳。而這幾十年來她每年乘粉紅布幔裝飾的鑾轎,與信眾徒步約400公里前往雲林北港朝天宮,路線與天數全憑媽祖「指引」,神轎因其鮮豔色彩與靈動步伐被暱稱「粉紅超跑」。
30多歲來自台北市的高小糕是今年的一位參與者。
高小姐是一位獨立音樂人兼瑜伽老師。去年首次參加白沙屯媽祖進香後,她與媽祖「約定」年年參與,今年是她的第二次朝聖之旅。
下午四點,她在拱天宮拜拜後啟程,沿西濱快速道路前行,抬頭望著香燈腳的螢光橘帽,內心湧起感動。她說:「這條路充滿集體的善意」。也是在進香中,她認為自己觀察到了社會的多元與包容:罷免連署攤位與聲援柯文哲的「小草」民眾和平共存,大家彼此尊重。
高小姐坦言自己並非熱衷步行,但沿途居民的加油聲與「媽祖請客」的結緣品,讓她堅定前行。「看到大家的笑容,我知道自己一定走得到,絕不輕言放棄。」
她向BBC說,進香是一場身心靈的洗禮,徒步讓他放下自我,重新找回創作靈感:「我覺得能夠徒步靜靜的跟媽祖走上一段路有一種身心靈安慰的作用。走在路上會把自我給降到最低。」
「其實我已經有一陣不想碰音樂,但那天回家的路上久違的打開音樂教學相關的影片觀看,這幾天應該有些鬱悶也轉念,感覺可以繼續創作了。」她告訴記者。
她還觀察到,這場活動似乎是一種台灣人對於「本真」(真誠自我)的投射。她還說,台灣的宗教其實很寬容,「除了出發前需要三天早齋,路上吃葷食也沒有關係。各種靈驗事蹟也表現台灣人的集體意志,沿途平撫大家的焦慮,也給大家前進的勇氣,所以參與的人數用倍數激增,真的是用行動在凝聚台灣,這點真的感動太多人!」
與高小姐今年同行參與盛會的另一位台北居民,今年28歲的唐小姐也有類似看法。她的家鄉在台灣南投,目前在台北從事剪輯與經紀的自由職業。她也是去年首次參加白沙屯媽祖進香,今年則選擇在北港朝天宮「接駕」。
她的進香緣起於五年前朋友的邀約,雖當時因準備不足未能成行。她向BBC中文回憶稱,去年從苗栗高鐵站抵達拱天宮,途中偶遇一對經驗豐富的夫妻,分享進香故事,讓她感受到濃厚的社群溫暖。進香隊伍中,貨車緩行供人休息,沿途民眾熱情提供物資,彼此關心與包容的氛圍令她難忘。
今年,唐小姐在北港見證信眾趴跪鑽轎腳的震撼場面,至今仍起雞皮疙瘩:「那股能量無法用言語形容。」
對此,中興大學教授廖振富在臉書評論:「白沙屯進香的(路線)不確定性,帶來等待媽祖指示的熱切期待與路線揭曉的興奮,這份神秘靈力在科技時代仍具強烈吸引力。」
信仰對唐小姐而言,是「意念的集合體」,進香則是「善的循環」。她向BBC中文說,「這活動讓不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感受到彼此的尊重與關愛,」她說。她以輕鬆口吻形容:「白沙屯媽祖與山邊媽祖像姊妹相約去北港朝天宮『玩』,香燈腳則是護駕的陪伴者,一同關心這片土地的人與事。」
同樣從台北來到台灣中部參與進香活動的還有吳小姐。今年,30出頭的她是台北大安區人,是在台北與紐澳三地居住的年輕母親。這是她首次參加白沙屯媽祖進香,與小學好友相約追隨媽祖。
她向BBC解釋,每次走進媽祖廟,總能感受到溫暖,聽聞白沙屯進香的獨特風格後,決定親身體驗。
原計劃參加一日遊團,但經朋友建議,她們選擇自行追隨,享受更自由的旅程。進香過程中,吳小姐透過GPS與香客的即時訊息追蹤媽祖行蹤,從台中車站出發,邊走邊調整計畫。「這種忐忑與果斷並存的心境十分有趣。」
沿途,她們收到許多「結緣品」,感動之餘也買了海苔貼紙分送給在路上遇到的孩童,融入「善的循環」。
她說,一位在車站偶遇的陌生大哥得知她們從台北而來,熱心幫付車票,教導如何帶孩子「鑽轎底」。「人與人的互動太浪漫了!互不相識,卻因媽祖凝聚在一起。」
她還觀察到從嬰兒到老人的多元參與,宛如全民運動。媽祖無固定行進路線的刺激感像「追寶可夢」。
她認為,進香的平等與互助氛圍是其魅力所在。「這是一個正向的場域。」她說期待未來再次參與。
一些民眾告訴BBC說,媽祖的形象在這幾年不斷地出現在台灣年輕族群當中,自然也具有吸引力。今年剛滿40歲的吳柏松便是其中一位推手。
吳先生說,17歲起,他開始變裝表演,近年以媽祖為靈感,打造手持金扇、乘神轎的「辣媽祖」形象,活躍於同志遊行與表演活動。他的裝扮並非戲謔,而是對媽祖的敬意與榮耀,旨在讓更多人親近這位女神:「媽祖對所有人都平等,無論你是誰,祂都關愛。」
吳先生的「辣媽祖」形象吸引年輕觀眾。「我希望透過表演,讓大家感受到媽祖的溫暖。」他說。
有分析稱,宗教時而成為凝聚社會的無形力量。白沙屯進香的粉紅鑾轎,承載數十萬信徒的祈願,被認為「很接地氣」,串連起台灣鄉村與都市的記憶。
有宗教人類學家指出,媽祖信仰不僅是宗教,更是社會凝聚力的象徵,無固定路線,體現台灣人對未知的適應力與對神明的信任,與台灣多元文化高度契合。從小城鎮的宗教活動到都市青年的直播分享,媽祖信仰在台灣成為跨越世代,教人互助與堅韌的宗教活動,在快速變遷及激烈政黨競爭的的台灣,這個宗教活動提供信徒一個港灣,讓人們在汗水與吶喊中找到慰藉。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0/05/2025 08:00AM
10/05/2025 08:00AM
10/05/2025 08: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