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新教宗名字背後的意涵是什麼?

教宗方濟各在當選教宗後首次露面,雙手做出祈求的手勢。

Reuters
教宗方濟各在當選教宗後首次露面

樞機羅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Prevost)已當選成為教宗,將以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之名執掌教廷。

這位69歲的教宗是首位出任教宗的美國人,將領導全球14億天主教徒。

出生於芝加哥的他被視為是一位改革派人物,曾在秘魯擔任多年傳教士,之後在當地被任命為總主教。

他同時擁有秘魯國籍,在當地人眼中,他是一位與邊緣社群合作、致力為地方教會搭建橋樑的重要人物。

為何教宗選取不同的名字?

一名戴著墨鏡的男子高舉美國國旗,與三名在聖彼得廣場歡呼的女子站在一起。

Reuters
美國人對第一位美籍教宗的當選感到高興

新任教宗的首項舉措之一,就是選擇一個新的名字,取代其原本的洗禮名。

這項決定是源自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但並非一直以來都是如此。

在超過五百年的時間裡,教宗們都是使用自己的本名。

後來,轉變成為教宗選擇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名字,目的是簡化原名,或向歷任教宗致敬。

多年來,許多教宗會選擇其前任或歷史上某位教宗的名字,以表達尊重或敬慕之情,並用以傳達他們希望追隨其腳步、延續其教宗任期的意願。

例如,教宗方濟各曾表示,他的名字是為了紀念亞西西的聖方濟各(St. Francis of Assisi),而這是受到來自巴西的好友樞機主教克勞迪奧‧胡梅斯(Cardenal Claudio Hummes)的啟發。

為何新任教宗選擇「良十四世」這個名字?

教宗良十四世首次以教宗身分亮相,他站在俯瞰聖彼得廣場的陽台上

Reuters
教宗良十四世首次以教宗身分亮相,他站在俯瞰聖彼得廣場的陽台上

新任教宗尚未具體說明他為何決定以「良十四世」為名。

背後可能有多種原因,但「良」(Leo)這個名字在歷史上已被多位教宗使用。

第一位是教宗良一世(Pope Leo I),也被尊稱為聖良一世(St. Leo the Great),他於公元440年至461年間擔任教宗。

他是歷史上的第45位教宗,以致力於促進和平而聞名。

根據傳說,公元452年,當教宗良一世與匈奴國王阿提拉(Attila the king of the Huns)會面時,聖彼得與聖保羅奇蹟般地顯靈,使阿提拉放棄入侵義大利的計畫。

這個場景後來被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拉斐爾(Raphael)描繪於壁畫之中。

誰是教宗良十三世?

良十三世正坐在椅子上。

Getty Images
良十三世以致力於社會正義而聞名。

最後一位選擇「良」這個名字的教宗是教宗良十三世(Pope Leo XIII),他是義大利人,原名為溫琴佐·焦阿基諾·佩奇(Vincenzo Gioacchino Pecci)。

他於1878年當選為教宗,是第256位登上聖伯多祿寶座的繼任者,並一直領導天主教會至1903年逝世。

他被後世記住是一位致力於社會政策與社會正義的教宗。

他最廣為人知的,是發表了名為《新事通諭》(Rerum Novarum)的通諭,這是一個拉丁語,意思是「關於新的事物」。

這個通諭包括了工人權益與社會正義等議題。

最受歡迎的教宗名字有哪些?

教宗良十四世站在聖彼得廣場前的陽台上舉起雙手,旁邊是兩名梵蒂岡官員。

Reuters
教宗良十四世站在聖彼得廣場前的陽台上舉起雙手,旁邊是兩名梵蒂岡官員。

「良」是歷來最受歡迎的教宗名字之一。

使用最頻繁的名字是「若望」(John),最早由聖若望一世(Saint John I)於公元523年選用,他是一位教宗與殉道者。

最後一位選擇這個名字的教宗是義大利人安吉洛·朱塞佩·隆卡利(Angelo Giuseppe Roncalli),他於1958年當選為教宗若望二十三世(Pope John XXIII),並於2014年由教宗方濟各宣告為聖人。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