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籍来自中國湖南省的朱女士1994年與台灣人鄭先生結婚,並因此移民台灣,成為台灣人口中的「陸配」(泛指台灣籍人士的中國大陸配偶)。朱女士說,多年来早就把自己當成台灣人了。
今年年初,她卻收到台灣移民署要求三個月內補交經過公證的「喪失原籍證明」(即大陸戶籍註銷證明),並要經台灣海基會驗證確認,否則可能面臨撤銷定居許可及戶籍登記。
她向BBC中文說,自己在台灣生活30年了,台灣政府發給護照,代表她就是台灣公民。現在面對有可能被除籍遣返的風險,她與家人對台灣政府的做法感到不滿及疑惑。
根據台灣內政部移民署數據, 包括朱女士,全台大約有1.2萬名在台定居的「陸配」(近年也被稱為中配)及其子女收到補交「除籍」證明通知。
此消息在今年四月曝光,立即在「陸配」社群及輿論引發風波。對此,台灣移民署解釋說,因兩岸關係是以單一戶籍為有序交流之依據,臺灣地區人民不得在大陸地區設有戶籍或領用大陸地區護照,以避免雙重身分而造成權利義務重疊或衝突,也是為維繫兩岸人員往來秩序之重要基礎。
但是,也有分析認為此舉與近年台海兩岸關係緊張息息相關。台灣總統賴清德今年三月公開提及台灣包含軍隊遭北京滲透,並第一次將中國視為「敵對勢力」。數週後,台灣檢方以「共諜」罪名逮捕數名曾任職於民進黨中央黨部及總統府的人士; 還有之前的在總統府擔任憲兵同樣遭逮捕,震撼台灣政壇。近期,更有三名「武統陸配」被取消居留證要求離境。
朱女士來台灣後與先生養育了四名小孩 ,現都已經成人。丈夫鄭先生表示,太太在2002年就拿到台灣身分證,很確定在辦理入籍台灣時有回湖南去除籍,並拿到相關證明,之後再到台灣外事警察局去辦理文件,才申請到了台灣護照。他們不解為何現在又稱他們沒有完成除籍程序,要重新補辦文件:「如果我們當初文件不齊全,你會發身分證給我們嗎?我們當初是合法拿到護照吧!那現在又說不行,是不是幫我們辦理的公務員失職呢?他們要不要負責呢?打電話到海基會,也是支支吾吾的說2004年前的文件都沒有建檔…」朱女士和丈夫鄭先生在訪談中互相補充說道。
「那天我小孩一聽到這個消息馬上在那邊哭啦,說媽媽真的被趕回去那我怎麼辦?怎麼辦?我們不知道怎麼辦!… 現在真的是在為難我們陸配家庭。」鄭先生說。
根據台灣移民署統計,目前約有36萬名「陸配」在台,其中14萬人已取得中華民國(台灣)身份證。台灣政府在2004年修法通過後,要求「陸配」及子女若要申請台灣身份證(具有選舉投票及參政權等)需要繳交在中國大陸的除籍證明文件。但最近,台灣移民署稱,經過統計在2004年修法之前,還有1.2多萬「陸配」沒有繳交,因此要求補件,否則將面臨台灣身份被取消的情境。
對此,朱女士向記者說現在湖南老家農村的戶口早就沒有了,因此打電話回老家,請家裡人幫我們去看看能不能解決的了。慶幸的是,她老家還有位哥哥幫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umAOW7B54&t=371s
很多人向媒體表示,2004年修法前後都沒有要求補件,如今突然要他們在幾個月內回到中國大陸辦理除籍感到被針對及為難。許多「陸配」家庭擔憂家人被遣返或成為「無國籍難民」,對政府要求感到憤怒。
許多「陸配」向BBC中文表示,許多人在大陸當地的戶籍或出生記載等相關證件都遺失,甚至在家鄉也沒有親人或者搬遷,還有整個村落已經遷村或不在了。如今要提供證明確實很困難。
母親是「陸配」的岑小姐則向BBC說,母親收到通知後常默默流淚,顯得無所適從。她說媽媽是廣東人,在國民黨老兵的父親當年返鄉探親的時候認識,1995年嫁來台灣。他們一家人在台灣眷村生活數十年,平靜的生活被這場「除籍」風暴打破了。
擔任護理師的岑小姐说,母親移民台灣30多年來,台灣政府從未通知要補交哪一份文件。現在一紙命令下來,搞得全家人仰馬翻:「媽媽也不太記得30年前哪些文件是有繳交的….我們會很有疑問,當初我們是沒有按照程序拿到嗎?還是你們的行政是有什麼疏失?」
岑小姐還說,要辦理除籍這些事情鐵定要親自帶媽媽回去中國:「醫院排假是非常困難的,整個流程我預估大概至少要花一個月到兩個月,旅費可能也是一個蠻大的支出。」
兩岸問題專家,英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中國研究學院院長蘇利文(Jonathan Sullivan)教授向BBC中文分析稱,他認為賴清德此次行動依據的並非新法,而是長期被忽視的既有法令規範。
他解釋,過去台北對中國大陸人士在台進行「影響活動」(如間諜行為或其他滲透)的潛在威脅,態度較為鬆懈。「此舉是象徵賴清德政府對中國人士在台進行「影響活動」(influence activities)——從間諜行為到其他滲透——的潛在威脅的新重視,與其將中國大陸列為「敵對勢力」的立場一脈相承。
蘇利文還強調,賴清德其實面臨多方壓力:中南海對台灣的全面施壓、台灣公眾及支持者對安全的焦慮,以及美國要求台灣強化安全的期待並非說說而已。這些因素加總起來,共同推動了賴政府此次政策的推出。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最近一期的封面故事則以台灣內外面對的挑戰嚴峻指出,北京滲透台灣的情況很深,但在台灣立法院「朝小野大」互不相讓的情勢之下,賴清德的國防政策及預算計畫勢必難以推進,而賴清德政府試圖打擊中共滲透的行動也加劇了台灣內部的政治分化。
但有分析認為,台灣近年來的判刑起訴的間諜多半是現役軍人或公務人員,幾乎鮮有「陸配」涉入其中。台灣移民二代組成的團體便在上月開記者批評政府政策讓「陸配」再次處於被當作「代罪羔羊」,遭莫名的懷疑,傷害了許多「陸配」及子女的感受。
該團體代表劉千萍在一場記者會批評台灣移民署「粗糙對待早年落地生根的中國新住民家庭。」
詹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30多歲的他向BBC中文說,與來自中國大陸的妻子結婚數年,但妻子尚未符合申請台灣身份證的六年年限,原本計畫再過兩年就會去申請定居與身份證。然而,近期台灣針對大陸配偶要求補交除籍證明的政策,讓這對夫妻深感不安。他認為,儘管新措施尚未直接影響他們,但這無疑反映了台灣政府對「陸配」的不友善態度。
詹先生又說,「我跟我太太說,也許以後也不要申請比較好,「以免以後又有什麼事情被針對。太太的朋友都跟她說當然要拿(台灣身份啊),我可能想得比較多,用居留的身份在台灣,至少以後給她一條後路….。」
針對這些風波背後引發的人權問題,蘇利文教授分析說,北京利用台灣民主制度的開放性,無疑加劇了安全隱憂;但民主與人權正是台灣的核心價值,也是其區隔對岸、贏得國際支持的基石。台灣正面臨如何在國家安全與民主價值之間尋求平衡的挑戰。「在這場微妙的平衡中,任何失誤都可能引發爭議。」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曾解釋,由於兩岸互不承認對方為獨立國家,「陸配」入籍台灣無需放棄中國國籍,僅需註銷戶籍即可。這與外籍配偶(如越南或美國籍)需放棄原國籍的要求不同。台灣在馬英九執政時期(2008-2016)曾經與北京商討協議,讓兩岸人民適用「單一戶籍」,也就是戶籍不得重複,「陸配」入籍台灣,只需要提出放棄原戶籍證明。
然而,實際操作中,「陸配」回大陸辦理除籍常面臨重重困難。譬如,在台灣已經取得身分證,在社交網絡上小有名氣的的一名「陸配」網紅「摩沙淺淺」在YouTube頻道分享,她認同除籍是必要程序,但她也表示,在中國申請除籍需提交居留證明、婚姻證明等文件,卻常因公務員不熟悉流程或資料不全被要求補繳一些不相關的文件資料。
她自己就被突然要求審核台灣的定居證,但這原本不在必繳交的文件,因此她只有隨身帶上影印本,元件已經交回台灣了,她因此費了一番功夫求情才順利拿到除籍證明。她以許多朋友的經驗表示,若妳讓任何一個公務員不高興了,妳的申請就被擱著不管,要投訴根本沒有管道「最怕被當成不受理文件」。因此,普通人小老百姓常需靠「關係」或熟人加速流程,否則面臨更大阻力。她說自己比較幸運,去年找親戚一起去辦理,整個流程她是忍耐到底,並順利拿到「除籍」證明。
也有「陸配」表示,回去除籍最怕遇上被刁難,尤其要在老家待上好幾個月等待,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批准下來,導致在台灣工作停擺並與台灣家人小孩分離的情況,造成精神幾乎崩潰。
來自湖南的朱女士則說,即便要找大陸的家人幫忙,也要看人家有沒有時間,「像我哥哥在學校工作,週一到週五很難找出時間去辦,更不要說有一些(人)的兄弟姐妹假如是在廣東,他的老家是在山西,那要怎麼辦?」她說。
「陸配」配偶詹先生說,即便明白此次「除籍」補件風波的法律依據是依據2004年前的修法,但修法至今20餘年,他與妻子不解當年政府若認為文件不完善為何不立通知所有未提交除籍的「陸配」,卻等到事隔多年後,突然要求「陸配」家庭配合?詹先生表示,這可能是台灣內政部因為意識形態行事,直到一些輿論反彈之後才開始補救,「或是新增一個意義不明的專線,自稱可以提供協助,而非承認決策錯誤。」他說。
面對批評,台灣陸委會於4月10日宣布放寬政策,允許四類情況在當事人正式提出保證自己符合下述情況下可以申請不用提供除籍證明:赴陸有安全疑慮者、重大傷病或行動不便者、2015年起十年未赴大陸者,以及幼年來台且未在大陸設籍者。
4月16日,台灣陸委會繼續擴大具結(豁免)適用範圍至六類,並新增三類可延後補繳的情況,如1993年前入籍資料難尋者,受理期間為4月21日至6月30日。陸委會代表向台媒表示:依法行政,「但也理解陸配的實際困難。政府正搜集案例,滾動檢討,盼讓真心留在台灣的人都能留下。」
陸委會透露,截至5月3日,已收到1200餘件具結申請,將仔細審酌。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8/05/2025 05:00PM
08/05/2025 05:00PM
08/05/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