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誰會在人形機器人研發競賽中勝出?

2025年3月5日,Unitree的G1機器人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的2025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上與一位與會者握手。

Getty Images
宇樹G1機器人在展場上備受矚目

在德國漢諾威(Hanover)的一個明媚春日早晨,我正前往與一個機器人見面。

我受邀參觀由中國公司宇樹(Unitree)製造的G1人形機器人,展出地點為「漢諾威工業博覽會」(Hannover Messe),該展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展覽之一。

G1身高約4英尺3英寸(130厘米),比市場上的其他人形機器人更小、更實惠,動作流暢靈活,其表演舞蹈和武術的影片在網絡瘋傳。

今天,G1由宇樹銷售經理鄭培德(Pedro Zheng,音譯)遠程控制。

他解釋說,每個G1須由客戶進行編程以實現自主功能。

在寬敞的展館中,有路人駐足,並主動嘗試與G1互動——這是會場很多機器無法做到的。

他們會伸手與G1握手,也會突然做出動作,觀察它是否會反應。看到G1揮手或向後仰時,他們會笑。如果撞到G1,他們會道歉。它的人形外觀雖然有些怪異,但讓人感到安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C-LU0cnqB8

宇樹只是全球數十家開發人形機器人的公司之一。

這項技術潛力巨大,對於企業來說,它承諾提供一支不需要休假或加薪的勞動力。

它也可能成為終極家用電器。畢竟,誰不想要一台能洗衣服和整理洗碗機的機器呢?

但這項技術的應用還有一段距離。幾十年來,雖然機器臂和移動機器人在工廠和倉庫中很常見,但這些工作場所的條件相對可控,能夠保障工人安全。

將人形機器人引入不太可預測的環境,例如餐廳或家庭等,是一個更大的難題。

若要人形機器人實用,它們必須足夠強壯,但這也使它們具有潛在的危險性——例如在錯誤的時間倒下。

控制這樣的機器需要在人工智能方面做大量工作。

宇樹的一名發言人告訴BBC,「人工智能尚未達到這個突破性時刻。」

他們說,「當今的機器人人工智能,在邏輯與推理等基本層面仍面臨挑戰——例如理解並合乎邏輯地完成複雜任務。」

目前,G1主要面向研究機構和科技公司,這些機構和公司可以使用宇樹的開源軟件進行開發。

目前,企業家們正專注於為倉庫和工廠開發人形機器人。

最受矚目的是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他的汽車公司特斯拉正在開發一種名為Optimus的人形機器人。

今年1月,他表示將建造「數千台」,並預計它們將在特斯拉工廠中做「有用的事情」。

其他汽車製造商也在走類似的道路。寶馬(BMW)最近在美國的一家工廠引入了人形機器人。與此同時,韓國汽車公司現代(Hyundai)已經從其於2021年收購的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訂購了數萬台機器人。

研究公司STIQ的創始人托馬斯·安德森(Thomas Andersson)追蹤了49家開發人形機器人的公司——這些機器人有兩條手臂和兩條腿。如果將定義擴展到有兩條手臂但用輪子推動的機器人,他則關注超過100家公司。

安德森認為,中國企業可能會主導市場。

他說,「中國的機器人供應鏈和整個生態系統非常龐大,進行開發和研發非常容易。」

宇樹突顯了這一優勢——以機器人而言,其G1價格便宜,標價為16,000美元(12,500英鎊)。

此外,安德森指出,投資傾向於亞洲國家。

STIQ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幾乎60%的人形機器人資金在亞洲籌集,其餘大多流向美國。

中國公司還有來自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例如,在上海有一個國家支持的機器人培訓設施,數十個人形機器人正在學習完成任務。

2025年3月26日,六個人形機器人在中國的一個貿易展上行走。

Getty Images
中國企業佔據人形機器人市場的有利位置

那麼美國和歐洲的機器人製造商如何與之競爭呢?

布里斯托的布倫·皮爾斯(Bren Pierce )創立了三家機器人公司,當中最新的Kinisi剛剛推出了KR1機器人。

雖然該機器人在英國設計和開發,但將在亞洲製造。

皮爾斯說,「作為歐洲或美國公司,你首先必須從中國購買所有這些零部件。」

「所以,在你購買電機(馬達)、電池、電阻器,再將它們全部運到地球另一端組裝,這就變得愚蠢了。因為你可以在源頭——亞洲——直接組裝它們。」

除了在亞洲生產他的機器人外,皮爾斯還通過不採用完整的人形設計來降低成本。

KR1專為倉庫和工廠設計,並不具備雙腿。

「所有這些地方的地面都是平的。既然你可以把它放在移動基座上,為什麼還要花費額外的成本去打造一個非常複雜的外形呢?」他問道。

在可能的情況下,KR1都是採用量產部件製造——其車輪與電動滑板車上的車輪相同。

皮爾斯表示,「我的理念是盡可能購買現成的東西。所以我們所有的電機、電池、電腦、相機都是在巿面上有售的量產部件。」

像他的競爭對手宇樹一樣,皮爾斯說真正的「秘訣」是使機器人能夠與人類一起工作的軟件。

「許多公司推出了非常高科技的機器人,但你需要一個機器人博士學位才能真正安裝和使用它。我們試圖設計的是一個非常易於使用的機器人,普通的倉庫或工廠工人可以在幾個小時內學會使用它。」皮爾斯說。

他指,KR1在被人類引導20或30次後便能可以完成任務。

今年,KR1將交給首批客戶進行測試。

布倫·皮爾斯與KR1機器人

Kinisi
布倫·皮爾斯表示其Kinisi機器人容易使用

那麼,機器人最終能否從工廠走進家庭?即使是態度樂觀的皮爾斯,也坦言這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

皮爾斯表示,「過去二十年來,我一直夢想建造一部能包辦一切的機器人。這正是我博士研究的方向。我確實認為這是最終目標,但這是一項極其複雜的任務。」

「我依然相信,它們終有一天會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但我認為這至少還需要十至十五年的時間。」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