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特朗普關稅:中國供應商仍在觀望 但恐要「忍痛割肉、割愛」

許多美國時尚品牌的服裝材料來自大陸

Getty Images
許多美國時尚品牌的服裝材料來自大陸

張先生在中國廣州經營一家珠寶首飾代工廠,為美國一個主要快消首飾品牌在亞洲的主要供應商之一,僱有100多位工人。

特朗普政府最初宣佈對全球多國徵收「對等關稅」,張先生對BBC說, 當他得知對越南的稅率更高時,有種莫名其妙的很開心。

「太好了,我們更有競爭力了,」他記得當時自己是這麼說。

他說,但現在大家都只能觀望。

特朗普4月2日宣布對所有進入美國的進口產品加徵「基準關稅」,稅率定為10%,該「基準關稅」4月5日已生效。 同時,美國對全球一百多個國家額外徵收最高49%的「對等關稅」,包括對越南的46%。

僅僅一周後,特朗普政府宣布對除中國以外的所有國家的「對等關稅」暫停實施90天。

針對中國,特朗普政府將「對等關稅」不斷加碼至145%,包括之前因芬太尼問題而徵收20%關稅。 北京緊隨其後, 一路反制,將對美國進口關稅提高到125%,並說如果美方繼續關稅數字遊戲,中方將不予理會。

巨大不確定性導致上周全球股市動蕩,香港恒生指數4月7日首次單日急瀉3,021點,創27年來最大跌幅。

4月2日,華盛頓特區,美國總統唐納德在白宮玫瑰園舉行貿易宣布活動

Getty Images
過去一周,特朗普宣佈對許多國家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但針對中國的力度最大

「完全傻眼」

張先生說, 一個月前,特朗普第一次提出加20%關稅(芬太尼關稅)的時候,美國品牌方要求他們讓利5%以便共擔關稅成本風險。 張先生和對方商定一個月後再議詳情,把談判的日子定在了4月9日。

但就在9日,一切都變了,張先生說這讓他們「完全傻眼」。 品牌方提出在這個關稅基礎上,張先生的工廠應該讓利10%,遠高於他們打算接受的2-4%。 雙方談判還在繼續,目前還沒有結果。

張先生擔心關稅政策還會再變,也希望關稅戰只是短期行為。 他說,即便關稅不可避免,對於美國品牌方來說,找到新的供應商且轉走起碼需要一年,而這個時間足夠雙方都找到新出路。

「何況珠寶加工是有技術要求的,不是哪裡都有這樣的成本和技術,」他说。

美中關税戰戲碼不斷增加之際,在中國社交平台上,關稅相關新聞下方的留言往往被官方篩選後留存展示,和外交部的強硬發言一样,同样呈現出「戰狼」和民粹特色。

與之相比,像張先生這樣與關稅利益切身相關的商戶們顯得更務實,他們表示自己對於政策流向「不算關心」,認為關稅戰「只是短暫的」,對市場未來依然保有一定信心。

另有其他領域的商戶表示,中國經濟增長乏力下越加「內捲」的營商環境,短期內讓他們無暇顧及關稅帶來的衝擊。

4月7日,從股市到大宗商品,甚至數字資產,都因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而遭受影響

Getty Images
4月7日,從股市到大宗商品,甚至數字資產,都因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而遭受影響

「美國的訂單打錢快、省事、利潤高」

張先生的妻子張女士是美國一家女性快消服裝品牌的中國供應商之一。 同樣在廣州的工廠,目前有50多位工人還在流水線上工作。

在過去幾年裡,張女士工廠還為一家國內品牌供貨,對於她來說,中美兩邊訂單量和效益五五分。

張女士說,關稅戰對她還有些遙遠——今年的服裝生意非常難做,外貿內銷兩個市場環境都不算好。

她直言在目前這個階段,不算擔心關稅上漲會導致美國顧客流失,因為「他們要找到新的工廠和供應商起碼得花一年,我們工廠很靈活,好掉頭」。

但她說,他們實在不想失去美國的客戶,因為美國商人在接收貨物這件事上非常乾脆,收到貨了一周到款,「美國的訂單打錢快、省事、利潤高。」

相較之下,國內市場(客户)現在事兒太多了,售後處理情況比較多,還很麻煩,「穿過的衣服要退貨給我們、有線頭、一點點染色問題、不是我們工廠的問題都要退貨給我們,很麻煩的」。 但勝在國內客訂單穩定, 「對我們來說其實真的就是有訂單就好了」。

張女士直言,她對中國政府在關稅問題上的反擊態度和政策部署沒有想法,也不是特別關心。 談及政府反應和政策時,張女士會陷入迷茫; 但在論及市場風向時會有極大興趣。 她說,這樣的心態在廣東商戶中極為常見。 和宏觀政策相比,她更關係市場的錢會流向何處,「這是比較實際的東西」。

至於要不要做歐洲市場,張女士還不好說,「但哪裡賺錢做哪裡好了吧」。

不少消費者表示,擔心蘋果手機的價格受到高關稅影響而上漲

Getty Images
不少消費者表示,擔心蘋果手機的價格受到高關稅影響而上漲

貿易戰會帶來意外驚喜嗎?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拉動中國經濟成長經濟的「三駕馬車」。

中國今年首季GDP按年增加5.4%,但在關稅陰霾下,多家大行下調今年中國GDP增長預測,瑞銀由4%下調至3.4%,摩根士丹利由4.5%下調至4.2%。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分析指,這次關稅戰不是一次性打擊,而是結構性改變,波及範圍不僅限於外貿領域。

他對BBC中文說:「這不止中美關係的問題,特朗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本質上是反全球化,而中國過去40年就是依靠全球化崛起。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中國GDP能維持在4%的增長水平,也難以避免通縮和失業率上升。」

楊宇霆進一步指出,房地產市場本來在今年有望比去年稍微好轉,但現在結構性改變下「完全沒有反彈的空間」。

香港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鄧希煒教授對BBC中文說,不少中國企業嘗試將部分出口產品轉向國內市場,但由於產品不太符合國內需求,加上中國近期的消費降級,這一轉型困難重重。

鄧教授認為,在外部壓力之下,中國出口佔比的進一步下降,以及私人消費在GDP中比重的提升,正是中國政府一直期望實現、更平衡的經濟模式。「可以說,這是當前貿易戰中一個意外的好處。」

但楊宇霆表示,中國政府短期內刺激內需,預料都是低端消費,最多只能維持量,總體價格會下降,意味整體收入增長下降。「爭相割價去增加競爭力,內捲更加嚴重。」

星展銀行(香港)經濟研究部高級經濟學家謝家曦對BBC表示,中國出口約佔GDP的20%,而對美國的出口僅佔中國GDP約2%。 他說, 儘管關稅造成壓力,但實際影響可能不會過於嚴重。他補充指,去年中國對東盟(ASEAN)的出口顯著增長,佔其出口總額的16.4%,新興市場或可緩衝對美貿易的損失。

外貿市場仍值得一搏嗎?

阿里巴巴國際站是深圳外貿商的首選之一,該平台招商客戶經理馬澤華說,她的客戶普遍認為,與其加入國內的「內捲市場」,不如在外貿市場上搏一搏,越來越多人在歐洲市場尋找機會。

馬澤華的一個師兄做五金工具,做不進美國市場,目前做南美洲,南美洲的國家工業化水準太低,生產成本至少是中國的五倍以上,因此即使國外運費很貴,1公斤人民幣60元(8.16美元),但還是從中國購買划算。

作為「中間人」的平台方,馬澤華說她從去年底開始就非常忙碌——為了應對可能到來、目前來看已經開始的關稅戰,商談行情變化。

但她和客戶都認為加關稅是短期行為,只是特朗普為了獲得與其他國家談判籌碼及推動國內製造業回流的手段,美國本土製造的產品仍有大量零部件依賴進口,因此國內通貨膨脹將難以避免。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中國目前整個工業的配套體系世界之最,短期內沒有任何國家和地區可以取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 中國仍然是國外客戶採購產品的唯一管道。」

「但過往原本穩定的海外客戶會因為成本問題重新找供應鏈,是市場洗牌和獲取大客戶的機會。」

3月4日,在上海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的一個展台上,展示著在美國和歐洲節日中流行的網狀和珍珠亮片派對服裝。

Getty Images
阿里巴巴集團深圳總部

Getty Images
阿里巴巴集團深圳總部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