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特朗普關稅震蕩下 習近平「魅力攻勢」能否打動東南亞「竹子外交」

越共總書記蘇林、美國總統特朗普、中國國家主席習進平

Getty Images
越共總書記蘇林、美國總統特朗普、中國國家主席習進平

全球貿易體系在特朗普(Donald Trump, 川普)推行「對等關稅」政策的震蕩下,發生了諸多變化。緊接著,習近平開啓了對東南亞三國的訪問。

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國家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受到特朗普對等關稅政策的打擊最嚴重的地區,此次訪問的越南、柬埔寨和馬來西亞這三個國家,受到美國加徵稅率分別為45%、49%和24%。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特朗普執政後,中國調整貿易結構,東盟國家超越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對於中國來說,加強與東盟國家的聯繫變得前所未有的緊迫。而東盟面對區域大國,心態一直較為複雜,但在特朗普不確定的貿易政策衝擊下,它們也不得不調整自身站位。

至於美國,隔著太平洋看著中國與臨近貿易夥伴密切互動,特朗普也表示「像是在想辦法『怎麼整美國?』」。

此次訪問會給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帶來哪些新變化和趨勢?為此,我們採訪了專家,對相關情況進行了分析和解讀。

訪問看點:C909、軍港、出海新目標

習近平對越南國事訪問,恰逢越南準備紀念「南方解放」50週年之際,同時也處於美國總統特朗普因「解放日」而引發貿易戰的緊張背景下。訪問期間,中越兩國領導人共簽署了45份合作文件,併發表《中越聯合聲明》,宣佈將繼續深化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推動構建具有戰略意義的中越命運共同體。

聯合聲明中,雙方一致認為應堅定推進中越友好事業,重申支持彼此走社會主義道路,並將戰略互信提升到更高水平。兩國領導人認為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越南發展新生產力是構建更全面、更深入合作結構的機遇。同時,越南和中國同意妥善管控和解決分歧,維護中越友好大局。

此次訪問的重要成果之一是航空合作的突破。中國商飛製造的飛機——旨在打破波音和空客壟斷的國產客機——成為關注焦點。在長期努力下,北京獲得了越南對中國民航局認證飛機的認可。

4月13日,在習近平訪越前夕,越南政府頒布第89/2025號法令,規定進口越南的飛機包括中國民航局認證或認可的飛機。同日,越南廉價航空公司越捷與商飛在河內簽署了諒解備忘錄。據路透社報道,越捷將租賃兩架商飛C909(即ARJ21),由成都航空機組運營,執飛河內—昆島和胡志明市—昆島兩條國內航線。

雖然中國商飛的飛機已被多家中國公司運營,但至今在海外市場獲批和銷售仍面臨困難。但對越南而言,這一合作也並不容易,因為越南航空和越捷航空都在尋求購買更多波音飛機,以減少對美貿易逆差、緩解特朗普施加的高額對等關稅的壓力。

鐵路合作是此次訪問的另一亮點。據路透社獲得的資料,相關文件包括加強供應鏈和鐵路合作的協議。越南總書記蘇林建議推動戰略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特別是老街—河內—海防鐵路項目,包括貸款優惠、技術轉讓和人才培訓。越南建設部部長陳鴻明與中方簽署了7份重要合作文件,聚焦鐵路和公路發展,包括老街—河內—海防、同登—河內、芒街—下龍—海防等線路。

越南同意使用中國貸款建設兩國間新鐵路線路,路透社認為這是建立互信、促進雙邊貿易和互聯互通的重要一步。根據4月14日簽署的合作文件,雙方同意由中方對兩條規劃鐵路進行可行性研究,費用為995萬元人民幣。

協議涉及一條連接中國廣西與越南首都河內的鐵路,以及一條連接深圳和海防的新線路。目前已有廣西南寧至河內的鐵路,但因越南軌距為法屬殖民時期標準,與中國現代高鐵軌距不兼容,旅客和貨物需在邊境換乘。

兩國曾因1979年邊境戰爭及南海爭端等問題長期互不信任,影響鐵路項目進展。但近幾個月,越南的經濟考量似乎已超越安全擔憂。

圖表

BBC

在美國對東南亞國家徵收高額關稅的背景下,越南面臨46%的關稅壓力,而老撾和柬埔寨分別為48%和49%,緬甸為44%,泰國36%,印尼32%,馬來西亞24%,菲律賓17%,新加坡僅10%。

美國國防部下屬丹尼爾·井上亞太安全研究中心教授亞歷山大·伍文(Alexander L. Vuving)認為,這些關稅將顯著改變貿易「賽場」。新賽場將為新加坡、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帶來巨大競爭優勢,不僅相較於越南,也包括泰國和印尼——這兩國分別被徵收36%和32%的關稅。

「越南顯然是最大的輸家之一,而新加坡、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則有望成為該地區的贏家。」他說。

習近平離開越南後,抵達第二站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在此次特朗普「解放日」關稅中,受傷較輕,被加徵24%。它的鄰居普遍較高——越南面臨46%的關稅壓力,而老撾和柬埔寨分別為48%和49%,緬甸為44%,泰國36%,印尼32%。

其中,菲律賓與中國關係長期不睦,新加坡則沒有勞動力優勢,在中文社交媒體不少把工廠搬往馬來西亞的討論。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和马来西亚国王苏丹易卜拉欣于2025年4月16日在吉隆坡国家皇宫出席欢迎仪式。

Getty Images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和马来西亚国王苏丹易卜拉欣于2025年4月16日在吉隆坡国家皇宫出席欢迎仪式。

習近平的第三站則是中國在該地區的「老朋友」柬埔寨。

近年來,位於柬埔寨西哈努克省泰國灣沿岸雲壤海軍基地(Ream Naval Base)因中國參與擴建而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其戰略意義與地緣政治影響引發廣泛討論。

該基地有中國海軍參與建設和運營,被認為是中國海外軍事據點之一,而引發擔憂。由於該基地擴建工程竣工恰逢習近平的東南亞訪問,此前有觀點認為,習近平的到訪將出席該基地的啓用儀式。

不過似乎,中柬雙方試圖淡化該基地與中國海軍的密切關係,4月5日,柬埔寨首相洪瑪奈主持基地啓用儀式,強調基地「完全由柬埔寨管轄」。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卡萊爾·塞耶(Carlyle Thayer )表示,柬埔寨首相洪瑪奈在習近平主席訪問之前正式開放雲壤海軍基地,而不是在習近平出席的情況下舉行正式啓用儀式,這一點很有意義。這是因為,越南和柬埔寨之間有一項長期協議,並在高級領導人訪問期間得以重申,即雙方都不會允許外國軍事力量或基地駐紮在本國領土上,以威脅對方。

不僅如此,日本共同社報道,幾乎在習近平到訪柬埔寨期間,兩艘日本海上自衛隊掃雷艦將訪問柬埔寨的雲壤海軍基地,這是該基地在中國資助擴建工程完成後首次接待外國軍艦。

「魅力攻勢」能奏效嗎?

此行前夕,習近平在越南《人民報》發表署名文章,強調中越兩國「命運與共」的深厚關係。他在文中回溯歷史,不忘提及兩國在反法、抗美戰爭中的並肩作戰:「中方曾派出軍事顧問團、政治顧問團協助越南人民抗法。中國黨、國家和人民全力支持越南抗美救國的正義事業。『中越情誼深厚,既是同志又是兄弟』,已成為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

習近平通過這樣的表述,希望為兩國關係注入更多溫情與歷史厚重感,沒有提到的則是1979年的中越戰爭,以及至今懸而未決的南海領海爭議。

這麼做的背景是,特朗普「對等關稅」後,越南等國十分積極,已派遣副總理領銜的代表團訪美進行談判——在這些關稅談判的博弈桌上,美國或許會試圖說服東南亞國家,甚至如北京所言,「以脅迫手段」讓他們接受排除中國的相關條款。如何在中美之間保持戰略自主、實現經濟多元,成為東南亞各國面臨的現實挑戰。

2025年第一季度,河內自北京進口商品約300億美元,而對華盛頓的出口則達到314億美元。面對這樣複雜的經濟格局,習近平此行被外界解讀為一場「魅力攻勢」就不難理解——他試圖以中國的穩定與資源優勢,打動並影響地區領導人,讓他們相信中國是值得依賴的貿易夥伴。

事實上,如今中國大約四分之一的出口貨物都需經由包括越南、柬埔寨在內的中間國家轉運。過去十年間,許多中國企業已將部分生產環節遷往這些國家,以規避特朗普首任期內施加的高額關稅。因此,東南亞國家則在夾縫中尋求平衡,一方面與特朗普團隊談判,力圖降低關稅風險,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中國市場提升自身韌性。

卡萊爾·塞耶表示,在中越兩國黨領導人會晤時,南海的爭端總是會被提及,雙方都認識到,東海(即南海)是雙邊關係中的一個主要刺激因素,但可以看到,雙方都承諾通過對話和協商來掩蓋這一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與中國對菲律賓的強硬態度相比,中國對越南的態度相對寬容」,比如今年2月中國只是對越南「在非法佔領島礁上的建設活動」表達了關切;但跟菲律賓則經常有正面衝突。

「這次習近平主席對東南亞三國的訪問,首先是為了促進雙方合作,尤其是在面臨美國關稅戰共同壓力的情況下,試圖通過擴大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團結東南亞國家共同應對美國關稅戰的壓力。」香港亞洲研究中心(RCAS,Hong Kong)主任彭念認為,可以看到這次會簽署很多協議,不僅在貿易領域,在投資領域,尤其是基礎設施投資等方面,這對構建中國 – 東盟命運共同體應該有積極意義。當然,後續的實際效果還要看這些協議落地實施的具體情況。

圖表

BBC

彭念稱,中國比較擔心的是,美國通過關稅戰,逼迫東南亞國家加入美國的供應鏈和產業鏈「去中國化」,這可能會使已經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中資企業受到很大影響。第二個影響可能在投資方面,未來美國是否會施加一些投資限制,尤其是在東南亞國家接收中國轉移產業時,這些產業領域吸納美國投資的可能性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總而言之,在外部環境中,美國施加的壓力影響非常大。

彭念表示,中國和東南亞諸國的合作也存在挑戰,在貿易方面,雖然有中國 – 東盟自貿區3.0等,但仍有部分商品不在零關稅清單上,存在一些貿易制度性障礙。更重要的是投資領域。

實際上,對東南亞國家而言,美國的投資遠多於中國的投資,目前投資領域存在一些問題,如環境保護問題和社會責任問題。比如說,中國的投資集中在基礎設施領域,但對高科技領域和民生領域的投資過少,包括中國企業向東南亞國家進行核心技術轉讓,實際上也是東南亞國家比較需要的,但目前做得還不太好。此外中國的投資對當地就業市場的擴充,以及對當地中小企業的排擠或邊緣化,也是當地比較擔心的問題。

習進平與蘇林會談,中間為胡志明像

Getty Images
習進平與蘇林會談,中間為胡志明像

「竹子外交」的難處

在越南和中國媒體競相報道習近平訪越成果之際,太平洋彼岸的白宮卻傳出不同的聲音。4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橢圓形辦公室對記者拋出了頗具諷刺意味的評論。

「我不怪中國。我也不怪越南。完全沒有。我看到他們今天在開會。很棒,不是嗎?那是一次可愛的會面。像是在想辦法『怎麼整美國?』」特朗普語調輕鬆地表示,同時不忘將矛頭指向前任,稱拜登在對華貿易中造成了「數萬億美元」的損失。「我不怪習近平主席,」他補充道。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美國總統做出如此斷言?4月14日的中越領導人會晤內容確實頗具戰略意義。習近平此行重點強調了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大量投資,特別是鐵路和基礎設施項目。他於4月15日結束訪問並啓動了中越鐵路合作機制,與美國削減國際開發署預算形成鮮明對比。路透社獲得的資料顯示,此次會晤還促成了兩國商務、國防部門及商會間的多項合作協議。

長期以來,越南在美中貿易戰中的角色備受華盛頓質疑。特朗普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4月6日明確指出「中國利用越南作為中轉站來規避關稅」。越南海關數據似乎為這一指控提供了佐證:今年前三個月,河內自北京進口約300億美元商品,同時向華盛頓出口314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4月14日簽署的一份備忘錄促進了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與越南工商聯合會(VCCI)的合作,而VCCI恰好負責簽發原產地證書——這在國際貿易中具有關鍵意義。面對美方的質疑,越南工貿部文件顯示該國已要求企業加強對商品和原材料來源的管控,打擊貿易欺詐,並鼓勵企業多元化原材料供應,避免依賴單一來源。

在大國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越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熟練運用「竹子外交」的藝術。與許多東盟國家類似,南北越統一後,河內始終堅持「不結盟主義」的外交原則。2019年,隨著特朗普掀起美中對抗新篇章,越南國防白皮書更明確提出了「四不政策」,包含不參加軍事聯盟、不聯合一國反對另一國等明確立場。

已故越南領導人阮富仲2016年首次提出「竹子外交」理論,巧妙闡釋了越南願與各國合作但不盲目抱團的立場。2021年,他在接受採訪時進一步詮釋這一理念:「越南的外交就像竹子一樣,竹根穩固,竹身結實,竹枝柔韌,外交政策柔韌且睿智,執著而堅定。」

這種靈活多變且內核堅定的外交策略,或許正是越南在美中兩大強國複雜博弈中保持平衡的關鍵。而特朗普所謂的「可愛會面」背後,是兩個鄰國在動蕩國際環境中尋求互利共贏的務實努力,也是越南「竹子外交」在新形勢下的又一次實踐。

在伍文(Alexander L. Vuving)看來,不僅是越南,東南亞各國都要在中國和美國之間「走鋼絲」。

彭念也持相同意見,他認為,在政治方面,東南亞國家不願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它們既不偏向美國,也不偏向中國,避免陷入中美之間的大國競爭陷阱或漩渦。因此,除菲律賓外,其他東南亞國家一方面與特朗普政府保持接觸,另一方面積極鞏固與中國的關係,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但對於東南亞國家來說,實現這點並不容易。伍文以越南舉例稱,平衡戰略的指導原則是「傾向於對自己更有利或帶來更多好處的一方」,那麼中國利用美國關稅大棒帶來的局勢,拉攏東南亞國家,他們會更靠近中國,然而,越南目前最需要的是市場准入能力,而這並非中國能夠提供的。

但是,「東盟作為一個整體,在與特朗普總統談判時幾乎沒有議價能力。而且特朗普希望實現貿易平衡,甚至對美國有利的貿易順差。東盟沒有足夠的購買力來滿足特朗普的要求。」伍文認為,目前,越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受到中國和美國的影響。

彭念認為,對於東南亞國家來說,除了平衡中美,他們更願意拓展除中美兩個大國市場之外的市場,如歐洲市場以及其他地區的市場,使經濟合作更加多元化。這對於它們應對美國的關稅戰,以及美國脅迫東南亞國家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干擾東南亞與中國之間的經貿合作等未來可能出現的挑戰都非常有利。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