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肯索普(Scunthorpe)鋼鐵廠的命運,再次引發外界關注中國對英國經濟的投資,批評者質疑這些投資是否帶來潛在的安全風險。
該鋼鐵廠原由中國敬業鋼鐵集團擁有。
不過,英國政府近期接管了該廠,原因是有消息稱中資方計劃永久關閉兩座高爐,改為處理進口的中國金屬。
BBC事實查核(BBC Verify)團隊調查中國在英國的投資規模,以及這些投資帶來的潛在風險。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資料,2023年中國對英國的總投資約為43億英鎊,僅占當年2萬億英鎊外資總額的一小部分。
不過,這個數字很可能低估了中國實際的投資規模,因為官方統計只記錄直接投資來源國,未必揭示資金的最終來源;此外,中國在對外持股方面缺乏透明度,也使掌握真實情況變得困難。
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根據企業報告所做的估算顯示,從2005年到2024年,中國對英國的公私部門總投資達1050億美元(約820億英鎊)。
這使得英國成為中國在此期間的第三大海外投資目的地,僅次於美國與澳洲。
中國在英國的投資範圍十分廣泛,從關鍵能源與交通基礎設施,到私營企業與足球俱樂部的股份均有涉足。
中國在英國基礎建設方面的重要投資包括:中國國有的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有倫敦希思羅機場10%的股份。
香港商人李嘉誠的投資集團擁有英國能源網路(UK Power Networks),該公司負責倫敦、英格蘭東南和東部的電力配送。
這位億萬富豪的集團同時擁有北安布里亞水務公司(Northumbrian Water)的75%股份,該公司負責英格蘭東北的供水與排污服務。
在核能領域,中國對位於薩默塞特的欣克利角C核電站(Hinkley Point C)有大量投資。
中國廣核集團原本持有33.5%的股份,其餘則由法國電力集團(EDF)擁有。
但根據EDF的報告,該中資企業已停止對這個預算超支的聯合項目提供更多資金,因此到去年底,中國的股份已下降至27.4%。
根據項目網站資料,同一家公司還在擬建的布拉德韋爾B核電站(Bradwell B,位於埃塞克斯)中持有更大的股份比例,達66.5%,其餘股份仍由EDF持有。
中國企業也積極投資英國的電池產業。
位於威爾特郡的Minety電池儲能站是歐洲最大型的能源儲存項目之一,由中國國有企業華能集團出資建設並負責營運。
英國公開大學的吉爾斯·莫漢(Giles Mohan)教授表示:「中國企業在歐洲投資增長最快的領域是電動車電池,且多數投資來自私營企業,而非國有企業。」
總部位於杭州的中國汽車企業吉利汽車擁有總部設於考文垂的倫敦電動車公司(LEVC),該公司專門製造電動版的倫敦黑色出租車。
為了實現英國與歐洲的氣候目標,其他綠能領域如風力發電也歡迎中國資金進駐。
由中國國有控股的國投電力擁有蘇格蘭比翠絲(Beatrice)離岸風電場25%的股份。
至於消費品牌方面,李嘉誠的集團擁有總部位於薩福克(Suffolk)的連鎖酒吧與啤酒品牌Greene King。
狼隊足球俱樂部則由總部位於上海的復星集團擁有。
雖然敬業鋼鐵對斯肯索普鋼鐵廠擁有完全控制權,但必須注意的是,中資在英國企業中的持股比例並不總是過半,因此未必能左右企業的營運決策。
此外,部分企業如機場與水務公司受到嚴格監管,這也可能限制中資業者對相關資產的控制力。
據估計,中國投資者也在英國擁有大量土地與建築物。
位於倫敦市中心、外型獨特而被稱為「起司刨」的利德賀大樓(Leadenhall Building),在2017年就被一位中國房地產投資者以11.5億英鎊收購。
中國對英國基礎設施的投資是否構成威脅,近年來一直備受討論。當中最具爭議的案例,是中國科技公司華為參與英國5G通訊的基礎建設項目。
華為由前解放軍軍官任正非於1987年創辦。
英國國家網絡安全中心在2019年曾判定華為的風險「可控」。
但在美國的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首任總統任期內,美國向英國施壓要求封殺華為。2020年,英國最終決定要求華為從其電信基礎設施中撤出。
當時,也有不少英國議員反對華為參與英國的網絡建設。
地緣戰略委員會的中國政策研究員格雷絲·西奧多盧(Grace Theodoulou)指出,針對中國投資英國關鍵基礎設施,主要應考慮兩個潛在風險。
她表示:「第一是間諜風險——例如中國製的音訊或影像設備被安裝在政府建築內或設備中。第二是基礎設施可能由製造方控制,因而在地緣政治上成為施壓工具。」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法律要求所有中國企業配合中國共產黨指令,並協助國家情報工作,這使得所有中資投資西方基礎設施都可能存在固有的安全風險。
西奧多盧指出:「一個可能的情境是,若中國對台灣發動入侵,英國試圖對北京實施制裁,而中國正好控制部分英國關鍵基礎設施,那麼英國的制裁能力就可能遭到削弱或阻礙。」
不過,另一些分析者則質疑中國企業是否真的會破壞自己在英國的投資,因為這樣的行為將導致資產價值暴跌,甚至可能被英國政府沒收。
吉爾斯·莫漢教授表示:「這種威脅是基於假設,尚無證據證明這些公司真的會這樣做。它們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破壞英國基礎設施不符合它們的利益。」
他們也認為,應區分中資對關鍵基礎建設的投資與對消費品牌企業的投資,因為後者對公眾構成的潛在風險相對較低。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6/04/2025 08:00AM
26/04/2025 08:00AM
25/04/2025 05:00PM